节点文献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语言感染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作为“言为生范”的教师要用科学规范,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去熏陶学生,发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感染力 提高
教师语言艺术水平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能“粘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的水准。
一、教学语言要科学规范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知识传授的的主要通道,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
(一)教学语言应简炼规范,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教师教学语言首要要求。也就是说语言要准确、无误、完整、周密,决不向学生传播无用的、冗余的或错误的信息;规范性指教学口语在遣词造句方面没有错误,应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或颠三倒四等语病。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如果教师的语言科学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能讲科学规范的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科学不规范,就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另外,只有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讲明白,只有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生动形象的教学口语才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使人印象深刻。语言最忌枯燥干瘪,空洞乏味。教师应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达到讲人如见其人、述事如临其境、言物栩栩如生、话景历历在目要求,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自然就全神贯注,自觉学习语文。
(三)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不能由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因而,教学口语要有“循循善诱”的功能。教师不能把话说尽,而应留下一些话让学生去说,不能把时间用尺,应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常常保持一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姿态,以此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把学生置入“愤悱”状态。或讲述、或点评、或直问、或曲问、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活性,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路教学气氛,又美化学生心灵。
(四)教学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趣味性。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含蓄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积极的、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精良的业务素质外,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也是关键。
(一)教学语言要音量适中,变化有致。音量变化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不仅有助于表情达意,还可以帮助口语表达展现出层次性。要做到音量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音量不宜过低。声音过低就如催眠曲,不能使振作学习。教师的每句话都要字字有声,声音应清楚地直达于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第二,音量不宜过高。声音过高,字音反而听不清,并且容易形成听觉疲劳。用声应以中音区为主,这样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了也不觉吃力。第三,声音不宜过平。过平的声音缺乏变化,容易使学生的注意疲劳,“身在曹营心在汉”,难以集中精力。
(二)教学语言要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教学语言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可以减轻学生身心的疲劳,并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学会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的变化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
1、教学语言要注意语调调节,要特别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语速急,可使学生产生亢奋、振作的心理和紧迫感;语速缓,可使学生产生悠闲品的心理和深邃感。采用变换语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始终处于兴奋、灵敏的状态。
2、教学语言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的运用。恰当恰当重音,可以调节表达节奏、调动注意力和表达深沉复杂的感情。而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好似戏剧中的“哑场”,给学生留出一块咀嚼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3、教学语言要富于节奏感。教师的语文应该有张有弛,有起有伏,通过变化形成音乐般的韵律美。为此,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通过控制语言节奏,使教学语言错落有致,时如高山流水,时如山涧清泉。要使教学语言有节奏感,应注意两点: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语言节奏。教学口语应时而高昂,时而平和,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产生心理愉悦,更容易和教师沟通。二是以情感变化调节语言节奏,激起学生共鸣。如,教师激昂时令学生振奋,悲壮时令学生寂然,委婉时令学生感情深沉时令学生遐思……使学生伴随着教师的情感节奏,产生情感共振。
总之,好的教学语言,和语文一样,是鲜活的、立体的、有生命力的,是教师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唤起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以,我们每个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今天,我们践行新课程的语文实践里,不要忘了对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和关注,更应作为一项重要功课来做,提升语言艺术水平,彰显教学语言魅力,老师们,让我们用魅力四射的教学语言为魅力语文奠定重要基石吧。
参考文献:
[1]张春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2年。
[2]赵阿琴,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J].小学语文教学,1999年。
[3]张德,让教师感染力的底蕴与发挥[J].教书育人,200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感染力 提高
教师语言艺术水平不仅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学语言,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能“粘住”学生,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的水准。
一、教学语言要科学规范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知识传授的的主要通道,教师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效果。教师要善于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激励。
(一)教学语言应简炼规范,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教师教学语言首要要求。也就是说语言要准确、无误、完整、周密,决不向学生传播无用的、冗余的或错误的信息;规范性指教学口语在遣词造句方面没有错误,应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半截话或颠三倒四等语病。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如果教师的语言科学规范,潜移默化之下,学生也能讲科学规范的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科学不规范,就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另外,只有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把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讲明白,只有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有可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性。生动形象的教学口语才能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使人印象深刻。语言最忌枯燥干瘪,空洞乏味。教师应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达到讲人如见其人、述事如临其境、言物栩栩如生、话景历历在目要求,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自然就全神贯注,自觉学习语文。
(三)教学语言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对话,不能由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因而,教学口语要有“循循善诱”的功能。教师不能把话说尽,而应留下一些话让学生去说,不能把时间用尺,应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常常保持一种“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姿态,以此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把学生置入“愤悱”状态。或讲述、或点评、或直问、或曲问、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使教学语言具有灵活性,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路教学气氛,又美化学生心灵。
(四)教学语言要含蓄幽默,富有趣味性。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含蓄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积极的、和谐的、愉悦的教学氛围,还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教学语言要有感染力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精良的业务素质外,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也是关键。
(一)教学语言要音量适中,变化有致。音量变化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不仅有助于表情达意,还可以帮助口语表达展现出层次性。要做到音量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音量不宜过低。声音过低就如催眠曲,不能使振作学习。教师的每句话都要字字有声,声音应清楚地直达于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第二,音量不宜过高。声音过高,字音反而听不清,并且容易形成听觉疲劳。用声应以中音区为主,这样教师说得轻松,学生听了也不觉吃力。第三,声音不宜过平。过平的声音缺乏变化,容易使学生的注意疲劳,“身在曹营心在汉”,难以集中精力。
(二)教学语言要富于音乐美和节奏美。教学语言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可以减轻学生身心的疲劳,并唤起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学会运用语调、重音、顿连、节奏的变化来增强语言表达的魅力。
1、教学语言要注意语调调节,要特别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的变化。语速急,可使学生产生亢奋、振作的心理和紧迫感;语速缓,可使学生产生悠闲品的心理和深邃感。采用变换语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始终处于兴奋、灵敏的状态。
2、教学语言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的运用。恰当恰当重音,可以调节表达节奏、调动注意力和表达深沉复杂的感情。而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好似戏剧中的“哑场”,给学生留出一块咀嚼回味的余地,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3、教学语言要富于节奏感。教师的语文应该有张有弛,有起有伏,通过变化形成音乐般的韵律美。为此,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通过控制语言节奏,使教学语言错落有致,时如高山流水,时如山涧清泉。要使教学语言有节奏感,应注意两点: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语言节奏。教学口语应时而高昂,时而平和,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这样,学生就能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美中,产生心理愉悦,更容易和教师沟通。二是以情感变化调节语言节奏,激起学生共鸣。如,教师激昂时令学生振奋,悲壮时令学生寂然,委婉时令学生感情深沉时令学生遐思……使学生伴随着教师的情感节奏,产生情感共振。
总之,好的教学语言,和语文一样,是鲜活的、立体的、有生命力的,是教师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唤起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所以,我们每个教师对自己课堂语言的锤炼必不可少。今天,我们践行新课程的语文实践里,不要忘了对教学语言生命力的张扬和关注,更应作为一项重要功课来做,提升语言艺术水平,彰显教学语言魅力,老师们,让我们用魅力四射的教学语言为魅力语文奠定重要基石吧。
参考文献:
[1]张春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学周刊,2012年。
[2]赵阿琴,浅谈教师语言的感染力[J].小学语文教学,1999年。
[3]张德,让教师感染力的底蕴与发挥[J].教书育人,2001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10:27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