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多措并举,特别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只有他们参与,才能与教师一起在双边活动中共同建构有效课堂。为此,我们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运用多媒体,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事业目标。但从众多探索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还是高耗低效,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意义更加重大。为达到新课标赋予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创新策略、丰富方法无疑是其最好选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学情境是新课改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一种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的教学手段,经众多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故而受到教师推崇,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甚至各个学科的各个流程之中。当然与数学整合,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们便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什么图形?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探讨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创设情境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处的情境中,考虑到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此处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此处可以让学生边画边想,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借助实际经验抽象出概念,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动手学数学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很好落实,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学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培养了与动手协调发展的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便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教具或其他素材,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动手进行数学操作。比如,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可以组织通过“摆一摆,试一试”,利用纸条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会发现有些纸条的组合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些纸条的组合则摆不出三角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想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去想、去说。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可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讨论环节在课堂创新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讨论可以是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并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三、梯度设计,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保证。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得到落实。这样的目标在班级授课制中是不同实现的,折衷的办法就是梯度调序,实施分层教学,增强因人施教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实效性。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天资、理解能力、对于数学学科的基础、兴趣都迥然不同,因此教学策略也不应该“一刀切”。教师可根据平日里对学生的观察,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在进行教学时,分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优等生,设置一些自主探究题目,以激发他们的钻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对于略为逊色的学生来说,教师则更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及时地引导、鼓励,设置较为轻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容易达到,树立信心,享受成功后的喜悦和小小的成就感,从而向着更远的目标迈进。当然,这个层次的划分需要教师独立完成,切莫被学生知晓,以免影响班级团结,而有损学生的自尊心。
四、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户,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成为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为其具有强大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影响着课堂教学,甚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五颜六色的图片、灵动优美的音乐、富有吸引力的卡通人物、情境远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更加夺人眼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在讲授“数一数”这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森林的情境,活蹦乱跳的小动物、生动形象的鸟语花香,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纷纷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趋利避害,以免多媒体的制作过于精彩造成本末倒置,包括板书的忽视等等。总而言之,作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新课程改革思想贯彻并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与教学内容和学情相适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有效服务,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宏军,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
[2]杨福清,新课改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3年。
[3]何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0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有效性 提高 实践策略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近年来新课改的重要追求,也是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事业目标。但从众多探索实践来看,教学有效性还是高耗低效,还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的重要平台,提高教学有效性,其意义更加重大。为达到新课标赋予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想目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有效性,而创新策略、丰富方法无疑是其最好选择。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学情境是新课改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一种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的教学手段,经众多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故而受到教师推崇,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甚至各个学科的各个流程之中。当然与数学整合,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我们便可以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电线杆、横木、支木形成了什么图形?充分地让学生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探讨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创设情境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处的情境中,考虑到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此处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点,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此处可以让学生边画边想,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借助实际经验抽象出概念,进而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动手学数学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在新课改中得到了很好落实,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学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还培养了与动手协调发展的思维能力。所以,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便成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教具或其他素材,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动手进行数学操作。比如,围绕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可以组织通过“摆一摆,试一试”,利用纸条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满足的条件。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就会发现有些纸条的组合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些纸条的组合则摆不出三角形。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巡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想可以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原因,让学生去想、去说。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可以促进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讨论环节在课堂创新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讨论可以是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讨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并对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三、梯度设计,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保证。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得到落实。这样的目标在班级授课制中是不同实现的,折衷的办法就是梯度调序,实施分层教学,增强因人施教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实效性。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天资、理解能力、对于数学学科的基础、兴趣都迥然不同,因此教学策略也不应该“一刀切”。教师可根据平日里对学生的观察,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层次,在进行教学时,分别对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优等生,设置一些自主探究题目,以激发他们的钻研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对于略为逊色的学生来说,教师则更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及时地引导、鼓励,设置较为轻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容易达到,树立信心,享受成功后的喜悦和小小的成就感,从而向着更远的目标迈进。当然,这个层次的划分需要教师独立完成,切莫被学生知晓,以免影响班级团结,而有损学生的自尊心。
四、创新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
随着“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现,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成功入户,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成为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为其具有强大的、不可比拟的优势影响着课堂教学,甚至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五颜六色的图片、灵动优美的音乐、富有吸引力的卡通人物、情境远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更加夺人眼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结合,寓教于乐,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在讲授“数一数”这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大森林的情境,活蹦乱跳的小动物、生动形象的鸟语花香,学生仿佛置身其中,纷纷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趋利避害,以免多媒体的制作过于精彩造成本末倒置,包括板书的忽视等等。总而言之,作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新课程改革思想贯彻并落到实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当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与教学内容和学情相适合,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有效服务,才能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宏军,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
[2]杨福清,新课改下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3年。
[3]何英,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0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4:02:27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