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注重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的渗入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找规律》一节谈谈自己的思考。课本中给出的主题图是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4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4种图形,呈循环排列。这是继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后,再次探索较为复杂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编写的顺序,旨在让学生探索完主题图的排列规律后,安排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加深对循环排列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我创设的情境如下:
教师讲述小东家装修事宜,出示墙面和地面的图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何规律。情境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找规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
首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装修还不是很熟悉,同时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图形感觉比较突兀,生活体验较少,因此,观察图形的兴趣不大。其次,教师未作任何铺垫,学生找出的规律大多数不靠谱,众说纷纭。虽然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没有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体现,导致在课堂中后段,学生还没有把循环的意思说明确。还有就是循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二年级学生的连续性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图片的静态展示,学生思维的衔接方面较弱,对循环规律的认识比较片面,理解不完全。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于情境引入,进行了如下修改:
PPT展示——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四种不同的动物排着队列出发了。瞧,它们的队伍真有趣呀!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样的规律了吗?森林运动会显然比装修房间更有吸引力。同时,队伍一排一排地出现,富有动感,让学生理解到慢慢积累变化的过程。然而,问题又来了,由于队伍是一行一行成批显示,对于“从头到尾”的循环特点没有较好的展现,而是靠想当然强加上去的。如果能充分演示“从头到尾”依次有序地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是否更好呢?我想到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如果把遥远虚拟的情境搬到现实空间来,学生自己来演示,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又重新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来玩个“传球游戏”吧!规则如下:4名同学面向大家站成一排,左边第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球,从左跑到最右边,球依次往左传,到达最左边,如此往复。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有效观察,我分设两组,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
再度试教,情境一出,孩子们跃跃欲试。当两组同学完成第一轮,我适时提问:刚才小组同学位置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体会到“有序”变化的含意,马上说出了“从左到右”、“从头到尾”、“第一道末尾”等,直击本节课重心。同时在第一轮结束后,不服输的小组希望再来一次,我顺势推舟,再游戏一遍,即达到重复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表示游戏中同学位置变化的过程。这又是一个符号化和模型化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用不同的图形、字母、数字、文字、颜色等表示位置有序而重复地变换。趁热打铁,我又让小组合作画一画、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方式加强对循环的理解。通过预设,我提出循环方向可以改变吗?孩子们有疑惑的,有毅然肯定的,再传球看看吧!于是“从右到左”、“从前到后”等更加多的循环方向通过游戏再现。这一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而且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作为知识创建的主体,颠覆教材设计,从创造规律到发现规律,如此反复,巩固应用。其实,这里暗藏的并非否定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更加尊重学生认知心理和主体能力,目的是共同的,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特别是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轨迹再现。
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要注意之处在于:
1.目的性和关联性
情境是为了教学需要提供素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载体,因此,情境创设应紧扣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感悟知识的本质特点,情有所悟,悟有所明,从而对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现实生活的关联有更深的把握。
2.虚拟化和生活化
现实生活的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应善于调整虚拟和现实的分量,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以及已有知识储备,处理好课堂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参考物,适当简化或改变,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
3.数学量和思维量
一味盲目地追求“新、奇、趣”,容易让情境创设陷入肤浅片面的误区。境由所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和富有挑战性的,它承担的是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还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趋动数学思考。因此,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情境最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情境教学中,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情境真正的价值所在,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和思考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笔者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15页-116页《找规律》一节谈谈自己的思考。课本中给出的主题图是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4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4种图形,呈循环排列。这是继一年级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后,再次探索较为复杂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根据教材编写的顺序,旨在让学生探索完主题图的排列规律后,安排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加深对循环排列规律的认识和应用。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我创设的情境如下:
教师讲述小东家装修事宜,出示墙面和地面的图形,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何规律。情境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直奔主题找规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佳。
首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装修还不是很熟悉,同时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图形感觉比较突兀,生活体验较少,因此,观察图形的兴趣不大。其次,教师未作任何铺垫,学生找出的规律大多数不靠谱,众说纷纭。虽然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没有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以体现,导致在课堂中后段,学生还没有把循环的意思说明确。还有就是循环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二年级学生的连续性思考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图片的静态展示,学生思维的衔接方面较弱,对循环规律的认识比较片面,理解不完全。
基于以上原因,我对于情境引入,进行了如下修改:
PPT展示——森林运动会开始了,四种不同的动物排着队列出发了。瞧,它们的队伍真有趣呀!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样的规律了吗?森林运动会显然比装修房间更有吸引力。同时,队伍一排一排地出现,富有动感,让学生理解到慢慢积累变化的过程。然而,问题又来了,由于队伍是一行一行成批显示,对于“从头到尾”的循环特点没有较好的展现,而是靠想当然强加上去的。如果能充分演示“从头到尾”依次有序地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是否更好呢?我想到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如果把遥远虚拟的情境搬到现实空间来,学生自己来演示,会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又重新创设情境:同学们,我们来玩个“传球游戏”吧!规则如下:4名同学面向大家站成一排,左边第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球,从左跑到最右边,球依次往左传,到达最左边,如此往复。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有效观察,我分设两组,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
再度试教,情境一出,孩子们跃跃欲试。当两组同学完成第一轮,我适时提问:刚才小组同学位置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体会到“有序”变化的含意,马上说出了“从左到右”、“从头到尾”、“第一道末尾”等,直击本节课重心。同时在第一轮结束后,不服输的小组希望再来一次,我顺势推舟,再游戏一遍,即达到重复的目的。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表示游戏中同学位置变化的过程。这又是一个符号化和模型化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用不同的图形、字母、数字、文字、颜色等表示位置有序而重复地变换。趁热打铁,我又让小组合作画一画、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方式加强对循环的理解。通过预设,我提出循环方向可以改变吗?孩子们有疑惑的,有毅然肯定的,再传球看看吧!于是“从右到左”、“从前到后”等更加多的循环方向通过游戏再现。这一设计,较好地解决了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而且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作为知识创建的主体,颠覆教材设计,从创造规律到发现规律,如此反复,巩固应用。其实,这里暗藏的并非否定教材的呈现顺序,而是更加尊重学生认知心理和主体能力,目的是共同的,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特别是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轨迹再现。
笔者认为情境创设要注意之处在于:
1.目的性和关联性
情境是为了教学需要提供素材,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信息载体,因此,情境创设应紧扣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从中发现和感悟知识的本质特点,情有所悟,悟有所明,从而对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现实生活的关联有更深的把握。
2.虚拟化和生活化
现实生活的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应善于调整虚拟和现实的分量,针对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以及已有知识储备,处理好课堂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参考物,适当简化或改变,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
3.数学量和思维量
一味盲目地追求“新、奇、趣”,容易让情境创设陷入肤浅片面的误区。境由所用,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和富有挑战性的,它承担的是不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质疑、批判和探究的意识,还能恰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趋动数学思考。因此,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情境最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情境教学中,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地思考情境真正的价值所在,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和思考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 【发布时间】2016/10/2 13:55:34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