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
【正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新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并在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那么,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呢?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作文教学之路呢?我认为,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融合,应该是一条可行之路。
一、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应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家乡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家乡拥有广阔的空间,无限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因此,我认为,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作文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乡土情结易共鸣
语文学科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说过:“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作文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乡土文化同样也是极具人文性的。它是在一定的地区条件下,经过很长历史时期孕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本地区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精神滋养和人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乡土文化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强调人文关怀。“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现象,其丰厚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2、亲切感知零距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走进心灵难磨灭
语文教学在教材之外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可以说是最亲近的母体。乡土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可持续性的影响。在它们的滋养下,学生可以由此循序渐进,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文化素养。
二、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的生活体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突破点,本文结合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就乡土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融合方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乡土作品,积累写作素材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有选择、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乡土文学作品,扩大其阅读范围,增长其眼界。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乡土文学是用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学手法,真实反应一定地域的、一定时代的民间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在博大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乡土文化独具特色,著名的乡土作品不胜枚举。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这类作品。特别是语文教材中为学生所熟知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2、平时课堂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充实写作素材
教师平时应该结合课本给予我们的资源,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
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身边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端午节除了鸭蛋,还有很多风俗值得一写;鲁迅的百草园没有自家的院子可爱;自己笔下的《春》能和朱自清相媲美……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文章《春》中写道:“偶然抬起疲乏的头,无意中一瞥,望着那蔚蓝无垠的天空,才发觉春日的阳光,竟是如此温馨暖和……春天的微风夹杂绿色的气息,拂面而来。树梢萌发出青绿色的嫩芽,地上的青草也一股劲地猛冒,顿时显得绿意盎然,那红似火、白如雪的百花也争妍斗艳、欣欣向荣。这一切仿佛是棉絮般的浮云,幽幽地漫游在天际间,飘飘然地掠过我心湖,却又深深地留下一幅色彩绚丽缤纷的工笔画。”写的多好啊!
由此可见,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具备这双眼睛,善于从充满乡土气息的周边环境中挖掘素材,就会发现四季的变化也韵味无穷,平凡的小事也充满乐趣。
3、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资源,积淀写作素材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称为到活的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认为大自然是一本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他说“到田野、到乡间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因此,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资源,对积淀写作素材十分有益。
总之,乡土文化资源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素材。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我们只有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特点,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上坦途。
一、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应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家乡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家乡拥有广阔的空间,无限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因此,我认为,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作文教学至少具有以下优势:
1、乡土情结易共鸣
语文学科饱含着浓郁的人文特色,积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曾说过:“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养。作文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乡土文化同样也是极具人文性的。它是在一定的地区条件下,经过很长历史时期孕育、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它是本地区内人们成长的精神家园,对人的精神滋养和人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乡土文化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强调人文关怀。“乡土情结”?更是一种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现象,其丰厚的人文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
2、亲切感知零距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这番话道出了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国家大事,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使他们感受生活的充实。可以对家庭中的种种琐事,校园内的桩桩小事,邻里之间的不同争执,乃至街头巷尾的见闻,去体验生活,领悟人生。生活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让他们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歌颂生活,赞美生活,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3、走进心灵难磨灭
语文教学在教材之外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可以说是最亲近的母体。乡土文化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根源性的血脉关系。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可持续性的影响。在它们的滋养下,学生可以由此循序渐进,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文化素养。
二、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的生活体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挖掘乡土资源使其成为作文教学的突破点,本文结合多年写作教学实践,就乡土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的融合方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乡土作品,积累写作素材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教会其如何读书”。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有选择、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乡土文学作品,扩大其阅读范围,增长其眼界。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乡土文学是用带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学手法,真实反应一定地域的、一定时代的民间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在博大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乡土文化独具特色,著名的乡土作品不胜枚举。教师平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这类作品。特别是语文教材中为学生所熟知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2、平时课堂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充实写作素材
教师平时应该结合课本给予我们的资源,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
如果学生真能从生活的角度理解身边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他们会发现端午节除了鸭蛋,还有很多风俗值得一写;鲁迅的百草园没有自家的院子可爱;自己笔下的《春》能和朱自清相媲美……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文章《春》中写道:“偶然抬起疲乏的头,无意中一瞥,望着那蔚蓝无垠的天空,才发觉春日的阳光,竟是如此温馨暖和……春天的微风夹杂绿色的气息,拂面而来。树梢萌发出青绿色的嫩芽,地上的青草也一股劲地猛冒,顿时显得绿意盎然,那红似火、白如雪的百花也争妍斗艳、欣欣向荣。这一切仿佛是棉絮般的浮云,幽幽地漫游在天际间,飘飘然地掠过我心湖,却又深深地留下一幅色彩绚丽缤纷的工笔画。”写的多好啊!
由此可见,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在身边,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具备这双眼睛,善于从充满乡土气息的周边环境中挖掘素材,就会发现四季的变化也韵味无穷,平凡的小事也充满乐趣。
3、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资源,积淀写作素材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称为到活的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认为大自然是一本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他说“到田野、到乡间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因此,带领学生走近乡土文化资源,对积淀写作素材十分有益。
总之,乡土文化资源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素材。用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我们脚下的这一片土地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我们只有立足于教学实际,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特点,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上坦途。
- 【发布时间】2016/10/2 13:54:05
- 【点击频次】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