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重在习惯培养

 

【作者】 刘玉兰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裕民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好习惯成就精彩人生,好习惯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保证。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平台,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就是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加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平台,不应只注重知识培养,更应在学生良好习惯上奠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所以,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此来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主内化、建构、重组、运用,而发展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预习的习惯
  《礼记·中庸》说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准备。语文学习是有计划的事,加强学生预习不仅能使学生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有知识准备、智力准备、情感准备。而且,对即将学习内容进行预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学会学习。我们知道,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课前预习。学期预习,开学伊始,学生们对新书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好奇的情况下进行,可对课本目录做一个大体浏览。周预习,学生独立进行,需要特别细致。让学生往后看书,哪些地方看不懂,就用彩笔特别标记出来。在周预习基础上,学生对教材应有一定熟悉程度,所以课前预习时间不宜太长,一般20分钟即可。当然,语文预习我们不能光喊不授方法,要教会学生自学技巧,语文需要勤查工具书、怎样阅读、圈注等都是自学中应做到的,特别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准备。
  二、勤于动笔的习惯
  古人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今人又常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都说明语文学习中勤于动笔的重要性。现行“00后”学生喜欢读“老爷书”,读书就是书,不拿本也不带笔,这与语文学习应有习惯相悖的。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读书盯把读与圈、划、摘、抄相结合,做到“三个一”,即书、笔、本三结合,边读边动笔边摘记。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需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程度而要求。
  三、善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是学生随时可以“调用”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或陌生古人或值得商榷的事件时,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还利于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怎样克服的意识。正如古人所说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知识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只有学生养成这种意识,才能在各种语文实践中去解决语文难题,提升语文素养。
  四、培养质疑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向老师质疑、发问。没有弄懂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现行学生很多不爱问,不敢问、不善问,教师就应积极鼓励他们。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如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时学生会提出: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怎样等问题,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要和它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时间又不是人,“我”为什么偏偏要和它赛跑?问题确定后我让学生选择最想探究的问题,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并迅速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样就为下边的理解和探究做好了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五、培养背诵的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又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背诵是习得语言的良好方法,不但利于学生知识积累,也为写作储备素材,是颠之不破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虽然我不赞成全文的死记硬背,但优美的句子、段落确需要我们记忆。君不见,学识渊博者无不是记忆良好之人,信口拈来便成文。所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背诵也是良好途径。但是对于语文课本所选的中国古典诗文,让学生尽量都记诵过。学生如果能够记诵大量的古典诗文,将会受益终身。对于一些常见常闻的历史典故、艺术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记,而是要熟悉即可。
  六、广泛阅读的习惯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去发展语文能力。这是新课标要求。阅读是语文能力发展的最大平台,语文中各种能力都可在阅读中得到发展与提升,包括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要不断挑选、推荐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以语文学科开展的“大阅读”活动为契机,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各样的读书活动,对引领学生阅读,对其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正如语文素养内涵宽广一样,习惯也是与之相应的。在这儿,我只对学生常应备习惯作了描述,是学生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老师们,我们语文教学从培养习惯开始吧,好习惯才能成就好人生,好习惯才能保证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程,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习惯养成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2年。
  [2]李志军,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美[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3:50:48
  • 【点击频次】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