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既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语文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学科,落实这一任务是不可推脱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创新策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日渐养成并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在知识急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社会的新需求,就必须通过自学来改变、提升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也大声疾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为学生奠基教育的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显得理所当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作为奠基教育的我们,必须创新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去自学,增强社会参与的竞争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基础
自学能力包涵的不仅是自学的能力,还应包括自学所需要的情感、兴趣和方法。作为前两者,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提供动力、自主内驱力,还能促进欲望生成,增强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勇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一)以疑激趣。学起于思。南宋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知道,真正有效果的学习起于思和疑,这是思维参与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发他们思考,促进学生质疑,而方法就是“教有疑”---设置疑问。当然,有了疑,最好还能激趣,这样疑、趣共同促进,效果更为明显。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以疑激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自学兴趣。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创趣。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实践方式,其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在“游泳中学游泳”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书中情、作者情。品评激情,是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
二、授予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关键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教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何让找到“渔”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的教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作自学基础,更要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能通过自学获得知识。语文自学的方法因需要、阶段、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预习方法要读、圈、批、注、练、查工具书等,阅读的方法要阅读、分析、研讨、联系实际、整理笔记等。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于有的各段内容写作方法相似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他们的自学能力就能有所提高。我们知道,良好的方法是能力形成的核心要件,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形成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保障支撑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良好自学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自学能力的支撑点。学生不仅要有自觉自学意识,更主要把这种能力形成一种习惯,把自学当作每天的必修课,这样学生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古人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打持久战,我们要按照能力形成与提升的一般规律,在语文实践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学练习,在反复实践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雪,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语文导航,2012年。
[2]袁尚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3年。
[3]姜静,浅谈小学语文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2014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学能力 培养 实践策略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在知识急增、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社会的新需求,就必须通过自学来改变、提升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生存的主题报告中也大声疾呼:“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作为为学生奠基教育的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更显得理所当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作为奠基教育的我们,必须创新方法,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去自学,增强社会参与的竞争力。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基础
自学能力包涵的不仅是自学的能力,还应包括自学所需要的情感、兴趣和方法。作为前两者,虽是非智力因素,但对学生自学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提供动力、自主内驱力,还能促进欲望生成,增强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勇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一)以疑激趣。学起于思。南宋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知道,真正有效果的学习起于思和疑,这是思维参与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引发他们思考,促进学生质疑,而方法就是“教有疑”---设置疑问。当然,有了疑,最好还能激趣,这样疑、趣共同促进,效果更为明显。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以疑激趣,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中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获得自学兴趣。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创趣。读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实践方式,其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在“游泳中学游泳”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书中情、作者情。品评激情,是引导学生走进语文、理解课文的最好方法。
二、授予学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点关键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教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如何让找到“渔”的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现代教学论要求教师的教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为学服务,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作自学基础,更要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能通过自学获得知识。语文自学的方法因需要、阶段、程度不同而有所区别,如预习方法要读、圈、批、注、练、查工具书等,阅读的方法要阅读、分析、研讨、联系实际、整理笔记等。至于具体如何操作,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示范引导。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于有的各段内容写作方法相似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点带面,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他们的自学能力就能有所提高。我们知道,良好的方法是能力形成的核心要件,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形成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保障支撑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良好自学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自学能力的支撑点。学生不仅要有自觉自学意识,更主要把这种能力形成一种习惯,把自学当作每天的必修课,这样学生才能源源不断的获得新知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古人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打持久战,我们要按照能力形成与提升的一般规律,在语文实践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学练习,在反复实践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小雪,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语文导航,2012年。
[2]袁尚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3年。
[3]姜静,浅谈小学语文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2014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3:39:40
- 【点击频次】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