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活化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小学语文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生活化意识的形成,更好地发展语文实践能力,还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理念 应用
所谓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充分利用生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形成服务生活的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有活动的知识。语文作为学生发展的奠基平台,实施生活化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实践,形成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谈谈生活化理念在其课堂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渗透学生生活,让语文在生活平台上有着更广泛的实践平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纵观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说都是生活的影子,都与学生生活联系甚为紧密。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打通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通道,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服务生活,提高语文实践反哺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虽是生活的反映,但涉及到的人和事与学生存在时空差距,存在思想、观念等不同,可能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虽又说是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作为生活化的教学,我们应该指导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去认识生活,带着目的对相关事物进行再认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理解能力。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是现行很多教育大家倡导的理念,而采用扮演式学语文,这既是“做中学”的需要,也是生活化的需要。通过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有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教学时,我们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在教学《啄木鸟》一文,我采用了图片、头饰、投影等方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森林的场面,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让几个学生带不同头饰,模仿鸟的样子飞过来摇摇头进行对话,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的画片、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领略了课文的主旨。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体验,既能促进感知深化,又能催发学生动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就能使其与生活接触中感受到语文的生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服务生活的应用意识的生成与培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先组织学生去查阅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当时恶劣环境带来的艰辛,又能深刻理解老班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生活。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平台来让学生学语文。不过,生活中语文需要我们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语文。学校是学生常用生活之地,也是学生交际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开学初我校有位学生捡到一部手机,主动交给学校等,学校的各项运用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去写。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五彩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伊循古城遗址,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每月一次的班级黑板报,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们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们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还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有天然根基,才能开花、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红,语文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理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咸高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
[3]卢晓云,让语文教学寓教于生活[J].吉林教育,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理念 应用
所谓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充分利用生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形成服务生活的实践能力,从而获得有活动的知识。语文作为学生发展的奠基平台,实施生活化教学,更能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实践,形成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谈谈生活化理念在其课堂中的应用。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渗透学生生活,让语文在生活平台上有着更广泛的实践平台。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纵观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可以说都是生活的影子,都与学生生活联系甚为紧密。因此,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打通课堂教学与生活的通道,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会生活、服务生活,提高语文实践反哺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一访,观察生活。课文虽是生活的反映,但涉及到的人和事与学生存在时空差距,存在思想、观念等不同,可能会导致学生认识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虽又说是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作为生活化的教学,我们应该指导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去认识生活,带着目的对相关事物进行再认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理解能力。
(二)演一演,再现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是现行很多教育大家倡导的理念,而采用扮演式学语文,这既是“做中学”的需要,也是生活化的需要。通过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的过程。有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而生活化教学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教学时,我们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如在教学《啄木鸟》一文,我采用了图片、头饰、投影等方法,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森林的场面,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种情景之中,让几个学生带不同头饰,模仿鸟的样子飞过来摇摇头进行对话,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的画片、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领略了课文的主旨。
(三)学一学,体验生活。体验,既能促进感知深化,又能催发学生动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就能使其与生活接触中感受到语文的生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服务生活的应用意识的生成与培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先组织学生去查阅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当时恶劣环境带来的艰辛,又能深刻理解老班长舍身为人的崇高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生活。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中有生活,生活中也有语文,我们可以借助生活平台来让学生学语文。不过,生活中语文需要我们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一)联系学校生活学语文。学校是学生常用生活之地,也是学生交际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开学初我校有位学生捡到一部手机,主动交给学校等,学校的各项运用等,都可以让学生去说、去讲,并以此为载体让学生去写。
(二)联系社会生活学语文。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五彩池》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伊循古城遗址,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每月一次的班级黑板报,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联系家庭生活学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可以让他们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卖水果的,可以让他们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还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有天然根基,才能开花、结果,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红,语文教学改革的生活化理念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咸高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
[3]卢晓云,让语文教学寓教于生活[J].吉林教育,2011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3:38:27
- 【点击频次】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