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

 

【作者】 李洪涛

【机构】 临淄区太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课前、课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氛围,是考验语文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展示和发挥教师的学科素养,引领学生进入一个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师  课堂氛围  语文味
  所谓课堂氛围,是一种围绕在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气氛,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平缓的、也有紧张的。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主动学习较被动学习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语文教师更需要掌握营造积极高效的课堂氛围的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那么,如何营造积极、高效、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进程来说,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前“甜点”
  每节课的前十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也是营造课堂氛围的绝佳时机。因此上课开始之前,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送上课前“甜点”。
  1. 口令法。上课之前,可以用口号或读诗、唱歌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让学生迅速从轻松的课间活动进入较为紧张的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为新课的开展作好铺垫。
  2. 课前谈话法。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班上课,则需要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亲和力,与学生在课前随意谈话,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可以了解学生的姓名、爱好,介绍教师自己的姓名等,用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在极短时间内为新授课作好情感铺垫。
  3. 创设悬念法。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学生更是如此。但是有的教师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过于跳脱的课堂气氛会破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感,因此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如何调动课堂活力。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教学过程平铺直叙,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在课堂伊始就出示一些有趣的、悬念式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点燃学生心中探究的欲望,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有了探究的欲望,就会自觉地去思考。这时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二、课堂“大餐”
  1.动手操作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也就是说,多动手操作会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观点已经被现代脑科学所证实:人的大脑皮层中,各种感觉和运动所占的面积中,与手对应的部位比重很大,手的运动能刺激大脑的训练。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如,眼睛的观察能力、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大脑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动手操作可以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一种直观性学习,可以把书本内容生动化、具体化,让单调的语言文字学习形象化。
  2.多媒体辅助法。语文是一种非常有美感和思想深度的学科,需要多种感官渠道参与学习。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彻底告别了过去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教师即语文
  1.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堂中,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表现在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放手,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惧权威,大胆质疑。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思维处于放松状态,更为灵活发散。
  2.微笑授课。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微笑授课、微笑待人。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教师秉持一颗爱学生、爱语文的心,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无形的交流,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虚假的表演。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情绪得到舒缓,思维不受限制,会充分感受到教师的所思所想,偶然而生一种对教师的亲昵和尊敬,熏染其无形的语文香气。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有的教师还总是板着面孔,这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对语文课充满敬畏,对语文毫无兴趣,实在是得不偿失。其实,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教师的权威一是来自教师的学问和修养,二是来自其人格魅力。微笑授课其实是一种自信,对自己课堂的自信、对自己人格魅力的自信;微笑授课也是一种尊重,是对每一位学生、对每一堂课的尊重。因此,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愉悦、流畅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语文教师需要首先自己拥有这种愉悦的情绪,并用自己的微笑去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3.教师即语文。语文是一种充满美感和思想的学科,某种程度上非关实际,非常诗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陈日亮老师那样,树立“我即语文”的观念。使用优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为学生语言使用做好示范,也是一种缓和课堂氛围的良好方式。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习效果自然有提升。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要学会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采取多种方式创设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建教育出版,2010年10月第1版.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3. 岳晓东.应力.毛紫琼.欣赏你的大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 【发布时间】2016/10/2 13:35:08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