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英语预习题设计摭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实践,英语教师面对新大容量的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师的关键任务。优化教学过程巧妙设计高质量的预习题,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教师设计预习题目避免走误区,要考虑学生实际和个性特点,设计优质高效的题目,才能真正使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健康发展。
关键词:笼统 单一 生涩 枯燥 机械思维性 层次性 联系性 趣味性 开放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于“学会学习”。 “在人的一生中,进学校靠别人传授知识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华罗庚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使教和学相得益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会学”?预习题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临沂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认为在设计预习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题目笼统,缺乏思维性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以单元为教学单位,每一个单元一般有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听说读写的内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如何把握训练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训练,课前预习很关键。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任务艰巨,完成教材赋予教师的任务与职责不容易,但是切忌预习作业笼统单一。多数英语教师都知道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背诵是很有效的训练,于是就在每节课下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多少多少单词,或背诵多少页“3a”部分,实际上多数学生讨厌这种机械的记忆。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便有些完成的也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笼统、机械,学生容易不动脑。尽管有时候回答很热烈,那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忌:题目单一,缺乏层次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材一改传统的文字形式,以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师生耳目一新。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单一的题型会让学生生厌,也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讲完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布置第三单元预习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题目:
I.读读下列单词,选词填空并注意词形变化:
Tiger, elephant, koala, 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1._____are my favorite animals because they’re cute.
2.The ______ is from Africa, and it’s friendly and quiet.
3.Does a ________ have a long neck(脖子)? Yes, it does.
4. The ______ is from Australia. He sleeps during the day but at night he gets up and eats leaves.
5.______ are stronger than any other animal in the forest. Many of us are afraid of them.
II.按要求转换句型(每空一词):
1.He likes dolphins very much. (变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he ________ dolphins very much?
2.I like Tom because he is very friendly.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do _____ like Tom?
3.The shy girl wants to see giraffe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_ does the shy girl want to see?
4.Does your brother have lots of clever friends? (变陈述句)
________ brother ______ lots of clever friends.
5.Pandas are from China. (同义句转换)
Pandas _______ ________ China.
III. 谈谈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并说明理由:
尤其是第III题,对于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动笔写写,还可以提醒学生预习好课本,仿照课本内容写。这样学生自然感觉轻松,并会自觉预习本单元词汇,进一步探究学习。
三忌:题目生涩,缺乏联系性
预习题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且与预习内容联系密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预习题的设计,教师必须首先清楚本单元的主要词汇是动物类名词和用来描述动物的形容词,要会用这些词汇来描述动物、表达偏爱并进一步说明理由。若偏离了这些,而大量训练其它的语言材料,则针对性不强,预习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上面的三个预习题起码没有偏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单元题目“Why do you like koalas?”紧密联系,让学生感觉到预习到位了,听课便轻松而又饶有兴趣。
四忌:题目枯燥,缺乏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英语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中学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都有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去挖掘,它们都可能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经加工后再逐个切入,以点带面优化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五忌:题目机械,缺乏开放性
教师设计预习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使其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Section B“3a”(课本14页)时,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How was Rose Tang’s life when he was young?
2.Why does he hardly ever have time for concerts?
3.What did he use to spend lots of time doing?
4.Why is he too busy these days?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兴趣和开放性,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可对这一课预习题作如下设计:
1.What’s Rose Tang’s biggest problem?
2.Does he often go to concerts these days
3.Is his life free?
4.He used to watch TV, didn’t he?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太直太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问题的单一机械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英语学习也谈不上开放性。长此以往,学生课堂使用语言的频率大大降低,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也就很难提高。
总之, 教师设计预习题,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拼搏就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师必须经常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广泛搜集教学素材,积累素材,及时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总结规律,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把预习题设计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理想梯子,真正使学习过程减小坡度、降低难度,不至于走入误区。这样的预习题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较深刻层次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自主参与学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周广强主编:《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陈为词主编:《优质课堂》 明天出版社, 2008年
关键词:笼统 单一 生涩 枯燥 机械思维性 层次性 联系性 趣味性 开放性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于“学会学习”。 “在人的一生中,进学校靠别人传授知识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华罗庚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学什么和怎么学,使教和学相得益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会学”?预习题的设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结合“临沂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认为在设计预习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题目笼统,缺乏思维性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以单元为教学单位,每一个单元一般有一个话题,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了听说读写的内容,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如何把握训练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训练,课前预习很关键。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任务艰巨,完成教材赋予教师的任务与职责不容易,但是切忌预习作业笼统单一。多数英语教师都知道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背诵是很有效的训练,于是就在每节课下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多少多少单词,或背诵多少页“3a”部分,实际上多数学生讨厌这种机械的记忆。久而久之,多数学生完不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即便有些完成的也是迫于教师的压力。这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笼统、机械,学生容易不动脑。尽管有时候回答很热烈,那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忌:题目单一,缺乏层次性
初中英语新课程教材一改传统的文字形式,以图文并茂、色彩鲜明的风格呈现在学生面前,令师生耳目一新。如果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单一的题型会让学生生厌,也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我在讲完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布置第三单元预习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题目:
I.读读下列单词,选词填空并注意词形变化:
Tiger, elephant, koala, 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1._____are my favorite animals because they’re cute.
2.The ______ is from Africa, and it’s friendly and quiet.
3.Does a ________ have a long neck(脖子)? Yes, it does.
4. The ______ is from Australia. He sleeps during the day but at night he gets up and eats leaves.
5.______ are stronger than any other animal in the forest. Many of us are afraid of them.
II.按要求转换句型(每空一词):
1.He likes dolphins very much. (变一般疑问句)
________ he ________ dolphins very much?
2.I like Tom because he is very friendly.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do _____ like Tom?
3.The shy girl wants to see giraffes.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__ ________ does the shy girl want to see?
4.Does your brother have lots of clever friends? (变陈述句)
________ brother ______ lots of clever friends.
5.Pandas are from China. (同义句转换)
Pandas _______ ________ China.
III. 谈谈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并说明理由:
尤其是第III题,对于各个层次的同学都可以动笔写写,还可以提醒学生预习好课本,仿照课本内容写。这样学生自然感觉轻松,并会自觉预习本单元词汇,进一步探究学习。
三忌:题目生涩,缺乏联系性
预习题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且与预习内容联系密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预习题的设计,教师必须首先清楚本单元的主要词汇是动物类名词和用来描述动物的形容词,要会用这些词汇来描述动物、表达偏爱并进一步说明理由。若偏离了这些,而大量训练其它的语言材料,则针对性不强,预习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目的。上面的三个预习题起码没有偏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与单元题目“Why do you like koalas?”紧密联系,让学生感觉到预习到位了,听课便轻松而又饶有兴趣。
四忌:题目枯燥,缺乏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英语课程标准》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中学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都有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去挖掘,它们都可能成为英语课的“兴趣点”,经加工后再逐个切入,以点带面优化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就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
五忌:题目机械,缺乏开放性
教师设计预习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使其努力学好英语。如在教学九年级英语第二单元Section B“3a”(课本14页)时,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How was Rose Tang’s life when he was young?
2.Why does he hardly ever have time for concerts?
3.What did he use to spend lots of time doing?
4.Why is he too busy these days?
因为问题设计时考虑到学生基础、兴趣和开放性,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当然,也可对这一课预习题作如下设计:
1.What’s Rose Tang’s biggest problem?
2.Does he often go to concerts these days
3.Is his life free?
4.He used to watch TV, didn’t he?
很明显,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太直太浅,学生答题时几乎可以不加思考地直接回答,问题的单一机械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思维(尤其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英语学习也谈不上开放性。长此以往,学生课堂使用语言的频率大大降低,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也就很难提高。
总之, 教师设计预习题,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拼搏就能达到优质高效的。教师必须经常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广泛搜集教学素材,积累素材,及时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断总结规律,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把预习题设计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理想梯子,真正使学习过程减小坡度、降低难度,不至于走入误区。这样的预习题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较深刻层次的体验,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自主参与学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周广强主编:《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陈为词主编:《优质课堂》 明天出版社, 2008年
- 【发布时间】2016/10/2 13:32:18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