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识字是学生走进语文世界的首把钥匙,是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以有以此作基础的教学,语文教学是不可能良好教学效果的。然而,小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更多汉字,是件艰难而又枯燥的事。因此,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识字兴趣,提升他们识字能力就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认训到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是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识字---让学生乐意学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识字---让学生在“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三、识字---让学生学会学
教学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孩子们都想学,都会学。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一)归类识字。归类识字是根据汉字形声字多的特点进行的识字教学,我们知道,形声字具有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把要学的字分别进行归类集中编排的识字形式,使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逐步掌握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比如:在教学“跳、跑”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与比较得出结论:这两个字都有足字旁,都跟脚有关系。接着进一步发问:“看看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还能说说自己认识的带有足字旁的字?”学生说出来后,全班交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仅加深了所教生字的认识,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课外识字的兴趣。
(二)通过实物认识识字。对于一些仅从字面上解释,学生很难理解的名词,可借助于实物,使学生既理解了字义,又激发了兴趣。比如,在教学“禾”时,教师拿了一株稻穗,并讲解了“禾”这个字的演变,这样一讲,学生对“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就记住了“禾”字。当然,现行广告较为普遍,我们可运用喜欢的饮料、食品的宣传广告来引导学生识字,这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也能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识字。在活动中学的理念,在识字教学中也可得到运用。例如,对于动作的词,可以用动作表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字义,比如,在教学“拍”时,我请几位学生拍皮球,教学“投掷”时,我们可让学生做“投”这个动作。这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枯燥乏味的识字教学充满了乐趣。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了。
(四)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阅读识字是现行识字教法中较为推崇的一种,很多教师为此运用。但是,这个以识字为目的的阅读,我们不能把时间更多地放在阅读分析上,要把重点引导学生识字上,理解字的结构、写法以及意义上,而不是反复地组词、造句。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理解字义,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认为我们能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认识特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的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王月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策略解析[J].课外语文,2015年。
[2]孙博,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J].吉林教育,2009年。
[3]程淑琴,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J].好家长,2015年。
- 【发布时间】2016/9/23 23:59:28
- 【点击频次】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