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职教育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实践研究——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学生的技能现状和制约高职生技能提升的因素,论述了开展技能练兵的意义和影响。提出了实施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金字塔结构形式和选拔优化方案,既能提高整体水平又能使尖子脱颖而出。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证了实施技能竞赛与技能练兵带来的整体素质提高,对高职院校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练兵,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全面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竞赛;技能练兵;金字塔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广泛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战线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路线图,该计划明确提出发展质量,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据调查,品德好、技能高的人才缺口还非常大[1]。但就全国的情况看高职生的技能水平还不太令人满意,高职生群体的技能参差不齐现象严重,所以,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生技能水平,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成了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应当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搞得好的如德国、瑞士、匈牙利等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参加技能训练[2],当然这种学习不能照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年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实施职业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二、以竞赛促进练兵的运作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对高职院校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高职教育技能发展指明了方向。表明了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视和期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无形中受着精英教育传统的影响,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受到一定的束缚,发展下去或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的阻碍[3]。因此,要使高职教育回归能力本位,立足于高技能培养,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职教模式和评价体系,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技能体系,实行有利于技能提升和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一方面可以选拔出优秀技能人才,挖掘出绝招绝技[4],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带动技能练兵,拓展技能人才的成才通道,使一大批具有优秀技术、精湛技能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输入新力量,注入新活力。高职教育通过竞赛带动技能练兵,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竞争、超越的意识和效应。
(一)技能练兵与竞赛构建模式
1.技能竞赛与练兵基础结构
在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校情的差异,练兵竞赛的运作方法也不相同。据调查,相当一部分院校认为技能练兵的对象针对的是要去参加某种竞赛项目的少数选手,其观念是只要有几个拔尖的人才在竞赛中获得名次,就标志着学校学生的技能提升了,也有部分学校出于资金考虑,也把技能的提升局限于选拔少数学生参加竞赛训练。这种单纯为了竞赛而在局部范围开展的训练,学生参与面窄,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无缘参加,事不关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倡导以技能竞赛带动全员技能练兵,参与面广,目标不局限于一时的竞赛,注重学生整体技能的提升,要求学生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其社会作用大,意义深远。既注意发掘尖子学生,更注意了中间层、基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通过中层和基层的多数学生参赛,最后为尖子选手产生提供保障。这种方式就像构筑金字塔一样,这个竞赛练兵的金字塔有3~4层结构,底层为基础训练层次,最高一层为出色尖子层,其余为中间层。基层竞赛在校内班级进行,中间层按专业分类,在校内进行竞赛,最上层按项目进行,项目设置应适应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应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需要,应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竞赛可以各自在校内进行,邀请兄弟职业院校参加,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在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这样的结构基础厚实,尖子凸显,各层结构合理,经得住检验和考核。
2.技能练兵与递进选拔结合
基础结构确立之后,如何合理选择各层学生的参与面是很重要的,既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又要考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比例。经过调查取证和实践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基础训练及竞赛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参与面为100%,并纳入考核范畴,以达到全员练兵的目标;按优选法选取62%胜出人数,即第二层参赛队员数量按成绩排名从第一层次训练竞赛的成员中抽取62%名额;第三层次参赛数量亦从第二层次参赛成员中抽62%胜出参加;第四层次参赛数量从第三层次参赛成员中抽62%胜出参加,技能要求逐层提高。采用金字塔构建方式,由于学生获奖面宽,人人感到有希望,参与欲望强,而阶梯胜出,带动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发展,全面持续提升学生技能,既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拔尖技能人才的发现,满足社会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5]。实行优选法选拔胜出选手晋级高一层次竞赛,既保证了高职办学基础资源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又使得高职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实现了物尽其用而不滥用的最佳配合。
3.教学训练队伍的结构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实施高职教育的技能提升,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懂技术的教学团队。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不同,这个团队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的培养,其师资应该具备既会理论教学,又懂技术、会操作的双师型素质,双师型教师数量也应满足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取多大呢?按优选法则应达到62%,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需要引进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进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熟悉企业岗位需求,熟悉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他们在实施教学时,能将企业的生产和需求实况融入平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达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培养目标。此外,对专任教师也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技能,通过企业锻炼,获得工程技术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实施技能练兵和开展竞赛奠定基础。
(二)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激励机制
以练兵和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获胜的学生、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组织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应该给与奖励,其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结合,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竞赛有力地推动技能练兵。如何设置获奖面,各校差异较大,以参赛人数为基数,有的取参赛人数的50%,有的取70%、80%,个别取到90%以及只要参加就能获奖等等[6]。获奖面设置应合理,面窄了使人望而生畏,面宽了又让人觉得滥竽充数,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每个层次均设立奖项,对胜出的选手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进行奖励。实际上,按照优选法则,选取60~65%的获奖面就比较合适。
合理的设奖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其结果是学生整体技能水平提高了,到企业很快进入角色,企业就会欢迎。
三、技能竞赛与技能练兵的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希望新员工上岗后就能胜任岗位要求,进行独立操作,一般都不愿再花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培训[7]。毫无疑问,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具有岗位独立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身上。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利用各种方式积极进行各种技能培养。
由于竞赛要配置相应的设备装置、竞赛场地、检测用仪器仪表和软件资源,还要有相应的裁判队伍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而培训和组织需要有时间安排,这些都需要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保障,否则,竞赛和练兵,提高技能水平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包含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两个方面,组织保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要设置组委会、执委会,由职能部门协调落实;经费保障要确立资金来源和类别,使用原则和使用范围,要贯彻节约高效的精神。
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07年以前,由于没有理清对技能练兵与竞赛的相互关系,对以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认真开展技能练兵的活动,参加的竞赛只是在小范围内默默地进行,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中,一般都进不了省赛区二等奖,更不要说国家级的了,其结果是学生的技能水平低,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不满意,教师也有怨言。这一现象后来反馈到学校高层,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来研讨,出台了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管理政策:由教学副院长牵头,教务处、实训中心实施日常管理,负责领导全院的练兵和竞赛工作,将技能练兵纳入教学计划。技能竞赛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立项申报的方式,由系部、教研室具体负责落实。落实了经费保障政策:对学院确立的技能竞赛和练兵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竞赛及培训费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软件及资料的添置等。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政策:对获奖选手和团队,学院分别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对参与指导的教师和组织工作做得好的系部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开展舆论宣传:学院利用院刊院报、宣传橱窗等,开展对职业技能练兵情况、技能竞赛的赛程赛事、获奖选手典型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通过这些措施,使职业技能竞赛与练兵活动不仅成为教师提高职业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茁壮成长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为持久的技能练兵和竞赛开展夯实了基础。该院从2007年起在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数控技能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茶艺展示、英语演讲、建筑装潢设计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屡屡取得较好的成绩,已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4项,国家三等奖5项,全国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1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8项,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今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派出7个对参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位列全省高职高专第一。
目前,该院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已经形成制度化,全院学生不仅思想品德过硬,而且身怀一技之长。据统计,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的比率达100%。毕业时每个学生手中至少都有一个资格证,多则三四个,有部分学生还考取了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仅从这里就反映出学生技能练兵的普及程度和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以上分析和事实说明,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竞赛练兵机制是全面提升技能的前提,既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带来的成绩与荣誉对高职教育发展形成正能量;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好、技术技能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宗旨。
参考文献:
[1]陶红等.广州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应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2-125,162
[2]王会花,张雪梅.匈牙利职业教育发展演变及改革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79-83
[3]童学敏.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8-69
[4]魏莹,曹雪雷.高技能人才培养[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2(19):9-12
[5]刘新华,王冬琳,王利明等.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3-98
[6]王 刚.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61-62
[7]陆邦钊.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规避及防范[J].人力资源管理,2012(7):88-88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竞赛;技能练兵;金字塔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广泛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战线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路线图,该计划明确提出发展质量,旨在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据调查,品德好、技能高的人才缺口还非常大[1]。但就全国的情况看高职生的技能水平还不太令人满意,高职生群体的技能参差不齐现象严重,所以,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生技能水平,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成了制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瓶颈”。我们应当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搞得好的如德国、瑞士、匈牙利等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参加技能训练[2],当然这种学习不能照搬,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多年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能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实施职业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能为企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
二、以竞赛促进练兵的运作机制研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国发[2014]19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将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对高职院校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高职教育技能发展指明了方向。表明了政府对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视和期望。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无形中受着精英教育传统的影响,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等受到一定的束缚,发展下去或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程的阻碍[3]。因此,要使高职教育回归能力本位,立足于高技能培养,首先要改革传统的职教模式和评价体系,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技能体系,实行有利于技能提升和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一方面可以选拔出优秀技能人才,挖掘出绝招绝技[4],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带动技能练兵,拓展技能人才的成才通道,使一大批具有优秀技术、精湛技能的人才脱颖而出,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输入新力量,注入新活力。高职教育通过竞赛带动技能练兵,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竞争、超越的意识和效应。
(一)技能练兵与竞赛构建模式
1.技能竞赛与练兵基础结构
在我国众多的高职院校中,由于校情的差异,练兵竞赛的运作方法也不相同。据调查,相当一部分院校认为技能练兵的对象针对的是要去参加某种竞赛项目的少数选手,其观念是只要有几个拔尖的人才在竞赛中获得名次,就标志着学校学生的技能提升了,也有部分学校出于资金考虑,也把技能的提升局限于选拔少数学生参加竞赛训练。这种单纯为了竞赛而在局部范围开展的训练,学生参与面窄,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无缘参加,事不关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倡导以技能竞赛带动全员技能练兵,参与面广,目标不局限于一时的竞赛,注重学生整体技能的提升,要求学生全员参与,逐级选拔,其社会作用大,意义深远。既注意发掘尖子学生,更注意了中间层、基层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通过中层和基层的多数学生参赛,最后为尖子选手产生提供保障。这种方式就像构筑金字塔一样,这个竞赛练兵的金字塔有3~4层结构,底层为基础训练层次,最高一层为出色尖子层,其余为中间层。基层竞赛在校内班级进行,中间层按专业分类,在校内进行竞赛,最上层按项目进行,项目设置应适应国民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应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需要,应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竞赛可以各自在校内进行,邀请兄弟职业院校参加,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在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这样的结构基础厚实,尖子凸显,各层结构合理,经得住检验和考核。
2.技能练兵与递进选拔结合
基础结构确立之后,如何合理选择各层学生的参与面是很重要的,既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全面性,又要考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比例。经过调查取证和实践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就是基础训练及竞赛层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生参与面为100%,并纳入考核范畴,以达到全员练兵的目标;按优选法选取62%胜出人数,即第二层参赛队员数量按成绩排名从第一层次训练竞赛的成员中抽取62%名额;第三层次参赛数量亦从第二层次参赛成员中抽62%胜出参加;第四层次参赛数量从第三层次参赛成员中抽62%胜出参加,技能要求逐层提高。采用金字塔构建方式,由于学生获奖面宽,人人感到有希望,参与欲望强,而阶梯胜出,带动不同层次学生的阶梯发展,全面持续提升学生技能,既有利于高职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拔尖技能人才的发现,满足社会和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5]。实行优选法选拔胜出选手晋级高一层次竞赛,既保证了高职办学基础资源得到尽可能的利用,又使得高职的有限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实现了物尽其用而不滥用的最佳配合。
3.教学训练队伍的结构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实施高职教育的技能提升,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懂技术的教学团队。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不同,这个团队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技术应用和技能操作的培养,其师资应该具备既会理论教学,又懂技术、会操作的双师型素质,双师型教师数量也应满足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取多大呢?按优选法则应达到62%,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需要引进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进校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熟悉企业岗位需求,熟悉工作过程和工艺要求,他们在实施教学时,能将企业的生产和需求实况融入平常的教学和训练过程,达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培养目标。此外,对专任教师也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技能,通过企业锻炼,获得工程技术职称,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实施技能练兵和开展竞赛奠定基础。
(二)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激励机制
以练兵和技能竞赛相结合,提高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要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对获胜的学生、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组织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应该给与奖励,其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结合,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竞赛有力地推动技能练兵。如何设置获奖面,各校差异较大,以参赛人数为基数,有的取参赛人数的50%,有的取70%、80%,个别取到90%以及只要参加就能获奖等等[6]。获奖面设置应合理,面窄了使人望而生畏,面宽了又让人觉得滥竽充数,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每个层次均设立奖项,对胜出的选手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进行奖励。实际上,按照优选法则,选取60~65%的获奖面就比较合适。
合理的设奖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其结果是学生整体技能水平提高了,到企业很快进入角色,企业就会欢迎。
三、技能竞赛与技能练兵的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希望新员工上岗后就能胜任岗位要求,进行独立操作,一般都不愿再花更多的资源进行技术培训[7]。毫无疑问,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具有岗位独立操作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身上。为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利用各种方式积极进行各种技能培养。
由于竞赛要配置相应的设备装置、竞赛场地、检测用仪器仪表和软件资源,还要有相应的裁判队伍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而培训和组织需要有时间安排,这些都需要得到具体的落实和保障,否则,竞赛和练兵,提高技能水平就成为一纸空文。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包含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两个方面,组织保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要设置组委会、执委会,由职能部门协调落实;经费保障要确立资金来源和类别,使用原则和使用范围,要贯彻节约高效的精神。
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07年以前,由于没有理清对技能练兵与竞赛的相互关系,对以技能竞赛带动技能练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认真开展技能练兵的活动,参加的竞赛只是在小范围内默默地进行,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中,一般都进不了省赛区二等奖,更不要说国家级的了,其结果是学生的技能水平低,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不满意,教师也有怨言。这一现象后来反馈到学校高层,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到了议事日程来研讨,出台了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管理政策:由教学副院长牵头,教务处、实训中心实施日常管理,负责领导全院的练兵和竞赛工作,将技能练兵纳入教学计划。技能竞赛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立项申报的方式,由系部、教研室具体负责落实。落实了经费保障政策:对学院确立的技能竞赛和练兵项目,划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竞赛及培训费用,设备、仪器仪表、工具、软件及资料的添置等。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政策:对获奖选手和团队,学院分别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对参与指导的教师和组织工作做得好的系部也给予相应的奖励。开展舆论宣传:学院利用院刊院报、宣传橱窗等,开展对职业技能练兵情况、技能竞赛的赛程赛事、获奖选手典型事迹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通过这些措施,使职业技能竞赛与练兵活动不仅成为教师提高职业技能教学水平和学生茁壮成长的有效载体,而且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为持久的技能练兵和竞赛开展夯实了基础。该院从2007年起在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数控技能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茶艺展示、英语演讲、建筑装潢设计等市级、省级、国家级的比赛中,屡屡取得较好的成绩,已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4项,国家三等奖5项,全国竞赛四川赛区一等奖1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8项,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今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派出7个对参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位列全省高职高专第一。
目前,该院在高职教育中实施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已经形成制度化,全院学生不仅思想品德过硬,而且身怀一技之长。据统计,学生获得职业资格的比率达100%。毕业时每个学生手中至少都有一个资格证,多则三四个,有部分学生还考取了更多的职业资格证,仅从这里就反映出学生技能练兵的普及程度和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以上分析和事实说明,技能练兵和技能竞赛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竞赛练兵机制是全面提升技能的前提,既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其带来的成绩与荣誉对高职教育发展形成正能量;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好、技术技能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用人单位的欢迎,从而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宗旨。
参考文献:
[1]陶红等.广州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应对[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22-125,162
[2]王会花,张雪梅.匈牙利职业教育发展演变及改革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79-83
[3]童学敏.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68-69
[4]魏莹,曹雪雷.高技能人才培养[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2(19):9-12
[5]刘新华,王冬琳,王利明等.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3-98
[6]王 刚.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1):61-62
[7]陆邦钊.企业员工培训风险的规避及防范[J].人力资源管理,2012(7):88-88
- 【发布时间】2016/9/2 13:12:13
- 【点击频次】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