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之我见
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是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营造浓厚的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这些素质人皆有之。而能否使孩子这些与生俱来的潜质得到精心的培养和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教育意识、创新思想纳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语文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冲动,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宽容他们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善待学生随意的“插嘴”。引导并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谐、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远离所谓环环相扣、咄咄逼人式的提问,冲破所谓唯一答案的樊笼,走出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针对当前教育中或多或少存在的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轻创造等现象,使学生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学有所悟,有所发现。然而,紧张、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融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谐相处,融洽感情,沟通心理,在这种氛围中,让儿童畅想、畅言,任想象驰骋,任感情纵横,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提倡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学习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的“教”牵着学生的“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喜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是学习的铺体,应该处于学习的次要地位。良好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从铺”。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对理解课文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再次,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巧妙激疑问难,诱发创造个性。《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朱熹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课堂内外延伸,提供创新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社会调查等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在这实践活动中与人们的交流又是创造性认识产生的重要条件。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注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去根据的需要而自主地学习。这样由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话可写、可说,同时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让我们时刻铭记江总书记的话“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 【发布时间】2016/9/2 13:11:50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