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刍议

 

【作者】 边巴顿珠

【机构】 西藏谢通门县麻布加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了,不再把自己当作是权力的代表,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小学语文融工具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其课堂教学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个性主动发展为本质要求,所以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个性,把它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即要寓个性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一、以导语为载体,渗透个性教育 
  我坚持以每节课的导语为渗透个性教育的第一载体,以学生个性主动发展为归宿。新颖有趣的导语将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也是学生个性主动发展的活源泉。《教育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和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阶段,具有易变性和可塑性。因此,教师对导语要创造性地研究,艺术性地加工。例如:我授《中国石》这篇课文,开始时同学们议论纷纷,石头有值得写的必要吗?我立刻抓住学生的疑点,改变原来设计好的导语。改为“自然界中有许多事物看上去再平凡不过了,像蜜蜂辛勤地为人类酿蜜,自己却无所求,它不正是辛勤劳动的工人和农民吗?白杨在大西北的风沙中傲然屹立,它不正是像祖国边陲的建设者和哨兵吗?蜡烛无私地放出光和热,它难道不正是像乐于奉献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导语一结束,同学们都打开课本争着阅读课文。这种导劲十足的“即兴式”导语立即引起阅读的兴趣,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当然导语的形式和内容不一而论,例如上《将相和》一课可采用“布阵设疑”式与“故事”式导语。总之导语最能有“一石击起千层浪”的功效,立刻牵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落实个性教育的难点所在。 
  二、挖掘教材特点,营造学习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在一些教师的眼中,只有规规矩矩的学生才是好学生,那些爱问好动的孩子有时甚至受到斥责,使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允满天真、奇思异想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学生的个性发展遭到严重打击,长此以行,所有的学生都变得和教师一样思维、说话,做事千篇一律。因此,我们化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善待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不同的观点。在挖掘教材固有的内容特点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一种兴趣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个性。《心理学》有这样的一要论断:活泼的个性是主动学习兴趣的动力,而求知欲即认识兴趣是他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泼的成份。这就是说兴趣是产生求知欲的原动力。为此,低年级教学就可以利用教材本身的趣味性,培养学生活泼向上的个性,以情载理,寓理于情。高年级教学可与个人理想和发展社会主义相联系,采用实用的方法揭示矛盾。例如授《蛇与庄稼》这节课可有意讲到生物圈的有关知识;授《白杨》这节课要点到实在写物意写人的手法。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进而产生近景性学习动机,待明确学习目的后便转化成远景性学习动机。在授《飞夺沪定桥》时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昭示学生危机感,树立远大理想。诸如此类的营造良好的学习动机氛围,必然促进学生的个性朝着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个性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尝试变位教法,主动获取知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有法,却无定法,贵在得法。”巧具匠心的教学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基石。我尝试的“师生变位法”就是在讲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走上讲台,阐述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疑点难点的讨论,把长期被教师占领的讲台变为学生的表演台。即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富有胆量和勇气的精神,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中根据课堂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由教师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分成小组,确定小组组长,经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来解决问题。在小组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还可以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小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游戏,小组讨论可能严重偏离课题,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小学生自制力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容易放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学生回答精彩时,要多鼓励、赞赏。不理解时,我们可以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浅入深出。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即以学生错误答案为前提,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另外,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也是解文有效的方法。例如授《伟大的友谊》课后习题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写一篇简短的习作,写出自己值得回忆的友谊,这样练习改变了书上问答式的机械练习。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思维空间,又获得了主动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个性教育的核心所在。当然,课堂个性教育渗透务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心理状态着眼,结合教材内容的实际。切不可牵强附会,学生要从教师的启发、诱导中领悟知识,潜移默化地让自身的个性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堂教学以个性教育为切入口,它既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又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动力。常言道:“研究事物,要牵住牛鼻子”,“抓住变点”,个性就是“牛鼻子”,“要害”。个性的健康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阻碍了个性的健康,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 【发布时间】2016/9/2 13:10:47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