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研究

 

【作者】 谢海霞

【机构】 山东省临沂林园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绿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百姓,使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要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市政项目建设、污染工厂搬迁和拆除违章建筑等,降低建筑密度,置换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
  关键词: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 环境绿化 
  实现城市化,人类聚集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城市的发展并非是建筑数量和人口数量的相加减,而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他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安排舒适的生活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五彩缤纷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市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或缺乏真趣,缺乏灵魂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生态环境时代。人们对城市赋予全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创造园林城市成为时代的要求。
  1.中国园林,强调借花木表达思想感情。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然山水构图。寻求自然风景,对树木不正形。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或以花木为造景主体,创造风景点或主题花园,如玉兰堂、海棠院、曲院风荷、梨云伴月。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材料,自然界的植物素材主要以树木花草为主。我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誉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不同,配置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特色。同时受气候影响,有季相变化,虽不同时间,不同光照,而产生绚丽多彩的景观,应按“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人为本,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环境
  绿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百姓,使绿地分布尽可能均匀,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城市绿化带来的好处。要突出抓好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市政项目建设、污染工厂搬迁和拆除违章建筑等,降低建筑密度,置换出一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要按照500米左右的“绿地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公共绿地,使市民走出家门500米就有一个休憩游玩的场所。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因路造景,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要抓好企事业单位的庭院绿化,扩展绿化空间,改善工作环境。
  3.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城市强调复合多层次的城市线性结构,体现生态自然与城市现代化的融合,景观与功能的结合。因而创建园林城市是全民参加、社会总动员的系统工程。
  各部门应相互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城市绿化工作合力。城市绿化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许多方面,关系到一些部门、单位和居民的利益。如建设、规划、城管、房管、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城市化的本质是集聚人、财、物,只有把周边的生产要素积聚到城市中来,城市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历史证明,不少曾经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城市,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而逐渐衰落。搞好城市绿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环境竞争,哪个城市环境好,哪个城市就能吸引人才、吸引资金。一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的经验证明,人居环境质量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不仅美化市容,而且可以造就丰富多彩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景观。要增强城市竞争力,必须搞好城市绿化,不断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 园林城市以保护为主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用绿色承载历史,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形成城乡一体化,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防止风沙灾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形成园林景观,治理污水,防治大气污染。
  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系统内,共生互利,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
  湿地保护应特别强调:
  国际湿地公约中,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滩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作为生物多样化和物种资源的集中聚集地,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陆地上天然蓄水库,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按照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峰.园林设计中的景观生态学[J]. 林业建设. 1996(01)
  2刘桂玉,罗中伟.如何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J]. 吉林农业. 2011(05) 
  3孙妍.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 内蒙古林业. 2011(03) 
  • 【发布时间】2016/9/2 12:00:13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