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背景材料为新闻增值
【关键词】 ;
【正文】新闻背景材料,我们通常称之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背景材料能够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的内容,能使新闻丰富多彩,增强可读性,增强新闻的价值。
一、 利用历史人物的地位和名气,增强新闻价值
著名人物,使一个地方一个时期某些方面的杰出代表,利用他们来衬托今人今事,必然会引起受众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山东省沂南县是历史上一代智星、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乡。诸葛亮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唱空城计等故事,早已妇孺皆知,为人们所传诵。因此,在一些新闻里必要时就可以适当交代“这里是诸葛亮的故乡”,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 利用重大背景的影响力,增强新闻价值
重大事件,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在人们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曾刊登一则消息,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三十多年靠松明子照明的威虎山区,如今办起小型水电站,用上了电灯。
威虎山区,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境内。这里就是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歼灭匪首座山雕的地方。去年,当地农民集资在夹皮沟附近的头道河上建成了一座1400千瓦的小水电站,把光明送到附近的林场和山村。当年的松明子以及后来的油灯、蜡烛已经普遍被“夜明珠”取代了。山区有了电,部分原木便可加工成材再下山。农民碾米磨面也用上了电动机。
山区办电站的新闻,报纸上登过不少,人们读过就忘了。而这条新闻中善于挖掘背景材料,突出了威虎山区这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将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因此,这里发生的变化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阅读的兴趣。
三、 利用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增强新闻价值
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事物,始终会得到人们的关注,也就具有了新闻价值。因此,挖掘运用好事物本身的“显著性”,对新闻的“分量”的增加,无疑会有帮助。这方面,在社会新闻中表现尤为突出。《光明日报》刊登的《四川黔江发现一巨蚌》的消息,就是利用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了较强的新闻价值,全文如下:
四川省黔江县医院工人张美成,于6月15日中午在黔江县城池塘边捕获了一个蚌,重达1600克,折合3斤2两。比这里最大的蚌(4两)重7倍,这只蚌周长60厘米,直径24厘米,表壳呈棕黄色,有81个年轮,估计生活了81年(岁)。蚌壳的表面还粘带着数十颗乳白色卵泡,很可能是小蚌。蚌壳时而张开,漏出雪白的肉体,在水中戏玩。目前,这只蚌生长良好。
此事为什么值得报道?因为这只蚌特别大,重3斤2两,比当地最大的重7倍。事物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新闻价值,记者运用对比材料显示出所要报道的事物不寻常之处。
羊城晚报的一则新闻,标题是《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也是突出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增强了新闻价值。大寨曾经以带头吃“大锅饭”而闻名全国,如今大寨已从“左”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不再吃“大锅饭”了!因此,这篇新闻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新闻价值也就比较高。
四、 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增强新闻价值
任何新闻都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揭示、深化新闻主题,增强新闻价值。《人民日报》刊登了《西双版纳八千户农家盖新房》的新闻,其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傣历新年“京比迈”(4月14日)以前,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区将有8000户以上的农家要迁入新居。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农家盖新房迁新居。一般地说,它算不上新闻,但是记者抓住了祖国边陲西双版纳地理环境特殊的背景,这就增添了新闻色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诞生后短短的几年中,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生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背景材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作者应灵活掌握运用。要“蜻蜓点水”,不要浓墨重彩;要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抓住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不需要面面俱到。新闻背景材料是为新闻主题服务的,必须紧紧围绕新闻主题来选择。哪些新闻背景材料有用,哪些没用,这需要我们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要位置恰当,不要随便安放。新闻背景材料选择正确后,还需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这要根据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结构布局的特点和新闻事实所反映的事件类型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总之,合理用好背景材料,能更好地为深化主题服务,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一、 利用历史人物的地位和名气,增强新闻价值
著名人物,使一个地方一个时期某些方面的杰出代表,利用他们来衬托今人今事,必然会引起受众的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山东省沂南县是历史上一代智星、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故乡。诸葛亮巧借东风、草船借箭、唱空城计等故事,早已妇孺皆知,为人们所传诵。因此,在一些新闻里必要时就可以适当交代“这里是诸葛亮的故乡”,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二、 利用重大背景的影响力,增强新闻价值
重大事件,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在人们的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人民日报》曾刊登一则消息,篇幅不长,抄录如下:
三十多年靠松明子照明的威虎山区,如今办起小型水电站,用上了电灯。
威虎山区,在黑龙江省海林县境内。这里就是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歼灭匪首座山雕的地方。去年,当地农民集资在夹皮沟附近的头道河上建成了一座1400千瓦的小水电站,把光明送到附近的林场和山村。当年的松明子以及后来的油灯、蜡烛已经普遍被“夜明珠”取代了。山区有了电,部分原木便可加工成材再下山。农民碾米磨面也用上了电动机。
山区办电站的新闻,报纸上登过不少,人们读过就忘了。而这条新闻中善于挖掘背景材料,突出了威虎山区这个家喻户晓的地方,将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拉近了。因此,这里发生的变化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阅读的兴趣。
三、 利用事物本身的“特殊性”,增强新闻价值
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事物,始终会得到人们的关注,也就具有了新闻价值。因此,挖掘运用好事物本身的“显著性”,对新闻的“分量”的增加,无疑会有帮助。这方面,在社会新闻中表现尤为突出。《光明日报》刊登的《四川黔江发现一巨蚌》的消息,就是利用了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具有了较强的新闻价值,全文如下:
四川省黔江县医院工人张美成,于6月15日中午在黔江县城池塘边捕获了一个蚌,重达1600克,折合3斤2两。比这里最大的蚌(4两)重7倍,这只蚌周长60厘米,直径24厘米,表壳呈棕黄色,有81个年轮,估计生活了81年(岁)。蚌壳的表面还粘带着数十颗乳白色卵泡,很可能是小蚌。蚌壳时而张开,漏出雪白的肉体,在水中戏玩。目前,这只蚌生长良好。
此事为什么值得报道?因为这只蚌特别大,重3斤2两,比当地最大的重7倍。事物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新闻价值,记者运用对比材料显示出所要报道的事物不寻常之处。
羊城晚报的一则新闻,标题是《大寨也不吃大锅饭了》,也是突出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增强了新闻价值。大寨曾经以带头吃“大锅饭”而闻名全国,如今大寨已从“左”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不再吃“大锅饭”了!因此,这篇新闻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新闻价值也就比较高。
四、 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增强新闻价值
任何新闻都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条件之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揭示、深化新闻主题,增强新闻价值。《人民日报》刊登了《西双版纳八千户农家盖新房》的新闻,其导语是这样写的:
在傣历新年“京比迈”(4月14日)以前,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自治区将有8000户以上的农家要迁入新居。
这则消息报道的是农家盖新房迁新居。一般地说,它算不上新闻,但是记者抓住了祖国边陲西双版纳地理环境特殊的背景,这就增添了新闻色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诞生后短短的几年中,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生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背景材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还表现在很多方面,作者应灵活掌握运用。要“蜻蜓点水”,不要浓墨重彩;要高度概括。言简意赅,抓住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不需要面面俱到。新闻背景材料是为新闻主题服务的,必须紧紧围绕新闻主题来选择。哪些新闻背景材料有用,哪些没用,这需要我们平时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要位置恰当,不要随便安放。新闻背景材料选择正确后,还需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这要根据新闻主题表达的需要、结构布局的特点和新闻事实所反映的事件类型等综合因素来决定。总之,合理用好背景材料,能更好地为深化主题服务,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 【发布时间】2016/9/2 11:53:46
- 【点击频次】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