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网络新闻编辑技术摭谈

 

【作者】 戴章超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新闻和网络管理办公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新兴媒体。有第四大媒体之称,虽然他兴起的时间不长但却孕育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就网络新闻编辑这方面就有道不尽的文化底蕴。所以要论述网络新闻编辑技巧就必须得了解并吸收网络文化。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新闻编辑技巧与网络文化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网络 网络文学 社会心理 文学接受者
   (一)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特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闻也渐渐的走上了网络的舞台,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不仅得掌握好网络编辑的特点,更要有深厚的新闻学知识及写作功底。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网络编辑活动的特点。
  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交融性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没有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编辑人员将不能开展编辑活动。二是双向或多向的跨传媒交融。编辑活动需要由交融双方或多方的有关编辑人员共同来完成,是一种多工种编辑人员的协作。从成品而言,是多工种人员各自成果的高度集成(或称组合)。这就要求作为编辑主体的网络新闻编辑不再是单纯的编辑,而是集新闻写作、编辑以及制作三位一体的结合。因此,从单兵作战走向协同作业,从技能走向全能,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必由之路。在网络新闻编辑活动中,以网络传播技术的交融性特点为基础,构建复合型编辑主体,是网络时代编辑活动遵循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网络对新闻及新闻编辑的新要求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发生了变更,尤其是及时性与全时化之间的关系处理。网络时代的全时化趋向与当代新闻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理念的形成基于网络媒介的独特的介质属性,因此,它为网络新闻的业务运作、尤其是采写与编辑的作业形态都指明了新的方向。从传统新闻学意义上说,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的度量,新闻通常被人们视之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尽管电子媒介已经把近代传统媒介发布新闻的定时性有效地拓展为及时性,使得时效性的概念比一个世纪以前要先进得多,但在网络时代,要求网络新闻编辑的编辑价值观要与时俱进。全时化的编辑趋势要求网络媒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推出新闻产品,且新闻文本必须有完整的历史向度,还要对特定的新闻事件的后续进程保持恒久的兴趣;而时效则要求网络新闻本身内涵所具有的影响力的适当的时间跨度。编辑活动既要准确判断原型作品本身的时效,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还要保证在经过一个编辑过程后能保持作品的影响力,并在受众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公之于众。编辑活动有若干环节,是一个过程,所以需要一定运行时间,称之为编辑周期。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定稿品,就要求对编辑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和控制。编辑周期过短,会影响定稿品质量;过长而不能及时提供定稿品,会失去时效。质量、时效和编辑周期三者是互相制约而时有矛盾的。网络新闻作品作为瞬时性文化产品,其编排周期很短,这样在追求时效性同时要注重传播质量,就要求网络新闻编辑根据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对新闻作品进行优化,一是编辑过程每个环节的优化,如选题优化、加工优化等;二是各个组成部分的各自优化,如文字优化、插图优化、页面优化等。
  (三)网络对新闻编辑的技术性要求
  新闻网站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早期的定位或者说建设者在网站内容与服务上的一些理念,已经在实践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近两年来,网站都在“我要发言”?或“发表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来自网友的新闻评论放到了网站首页,并且这些评论在首页上的位置也日渐突出。这就牵涉到对新闻网站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位的理念问题。由于这一基本理念直接涉及到网站的投资规模与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并且涉及到网站建成后的管理与营运,所以一方面这一理念与技术问题密切相关,理念的转变最终会反映和落实到技术层面上来——直接牵涉到对技术平台的选择;另一方面,也是网站管理者仍然要关注与考虑的问题——牵涉到网站的发展策略与战略,牵涉到技术平台的改造与重新选择。选择与改造方面,而且对于网站内部的管理方式和人才使用都将发生影响。如网站编辑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员从“信息流”处理岗位调配、充实到“流”处理岗位上来;“意见流”处理岗位上的人员,则对于网站的建设者与管理者来说,内容定位的偏移不仅体现在技术平台的需要培养一些以前不怎么被看重的业务能力,如对删贴与提升贴子标准的把握,培养“意见领袖”的能力,以及主持“嘉宾访谈”的能力。
  从技术层面来研究,网络化将给新闻实践带来巨大冲击,从时间到空间、主体到客体,网络新闻编辑都发生了交互化、立体化和技术化的复合型革命。一方面传统媒介正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原有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如图书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信息资源库,更及时?、准确、快速地开发选题,可以网上征稿,网上组稿,网上寻找作者,可以组织读者的信息网,还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组织有关会议,加快开发过程和提高质量。另一方面,传统媒介正纷纷借助网络,增添网络版。网络版不是原产品的原始上网,而是与原产品并行的,融合网络技术打造出来的,能满足受众多方面需求的新产品。例如,期刊社和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专业网络,打造出快速、互动的新型网络版刊物,可以把纸介质刊物不能表现的或不方便表现的功能,借助网络技术充分呈现出来。这种交融是双赢的,双方都极大地扩展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拥有更多的受众,并发挥出1+1>2的强大作用。
  网络新闻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很多新闻网站在每则新闻之后设置“发表评论”的链接,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交互性使网络新闻成为大众共同发言的新闻类型。交互式编辑,就是在重要新闻文本后面提供交流手段,让受众自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能充分使用链接;立体化编辑,要求网络新闻的编辑不再仅以传统意义上的、狭义的新闻信息为全部对象,而扩及一切泛指的信息,这些都是交融性现象的特点。概括起来,所谓交融性现象,是指在不同传播媒介之间,一方会交叉利用另一方的优势功能,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和存在价值,并协同发挥1+1>2的作用。事实上,从多种媒介产生以来,交融性现象一直存在。而网络的兴起,由于其无比强大的功能,更使交融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网络新闻与编辑的知识文化底蕴
  社会的发展使大众对文化艺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所以,现在的新闻不能像以前那样只简单的报道消息,大众在艺术美学上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做好编辑也得有相应的知识结构。
  网络传播媒介为接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文学中,普通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在网络文学的活动中,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BBS、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作为编辑当然就有了来自受众的压力,但这也为网络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网络新闻编辑活动需要相当深厚的技术含量及文化底蕴。但其基本内涵始终是开发(选择)原型作品,并加以最大限度的组合、优化,通过一定载体,使之成为可向公众传播的成品。无论是把传统传播媒介的产生过程网络化,还是与网络融合产生网络版新产品,这个基本内涵都不会变。网络新闻编辑活动是有序的,不是无序的,它按照客观的文化生产规律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工作过程,一般称为编辑过程。有序的编辑过程必有几个基本环节,按一定顺序和规范,一环扣一环地相互联系又相互约束,构成一个系统,完成网络新闻编辑活动基本内涵规定的各项任务。网络媒体的制作有计划调研、选题、脚本设计、组织素材、加工集成、审查、调试检验、后期服务等等。选题和审读(或审查)是编辑过程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前者起开发、选择、导向的作用,后者起把关、优化的关键作用。网络出版同样不可回避。网络新闻编辑活动的有序过程是使实际编辑工作得以正常运行和有效实现目标的保证。
  • 【发布时间】2016/9/2 11:43:16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