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作文教学周期长见效小,没有一定的章法可循,教者凭感觉教,学生凭感觉学。可是,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很清楚。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作文教学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 积累 要求 生活 评价 兴趣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所谓“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就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语言是文章的基本组成。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巧妙高明的语言能“妙笔生花”,为文章增添不少的风采和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一、 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丰富德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将作文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就能达到“传道”的目的,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比如,“写一件你在路上见到的事,”指导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在路上见到的哪些事情可以写,然后确定中心;可以是好人好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忠于职守”,也可以是应该揭露和批评的坏人、坏事,还可以是其他事情等,这样,学生自然就发现路上见到的事有好坏之别。通过观察,“把事情的整个过程写具体,还可以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下来”的习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区分丑恶和真善美的能力。以《我的家乡》为题的训练,能够表达出学生对家乡山川景物、文化氛围、生活环境、家乡特产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热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写篇关于夏天的作文,通过对景物、人或事的具体描述,把人们不畏炎热酷暑,战斗在自己岗位上的积极精神表达出来”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学生习作的质量如何,首先取决于他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同时与其审美情趣有关。可见作文教学不能见文不见人,教文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作文育人,完善学生的精神品质,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四、发表习作,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写作兴趣,才能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发掘潜在的写作能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写作。所以,作为教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照多样化的指导习作方法外,还要让同学们的习作有发表的空间。通常,我把学生的优秀的作文编入黑板报,还发动学生自编手抄报,把自己的好文章编进去。在作文讲评时,我会宣读一些优秀的作文,并引导学生说说文章哪里写的好,谈谈读后的体会;在作文批改时,我都写上“你能行”、“你进步了”、“相信自己”等表扬性的字样,学生受到成功的鼓舞,使之变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喜爱写作。其实,写好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有兴趣,就是作文的动力。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保持了他们练习写作的热情,作文教学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给予章法技法就可以写出优秀习作的短期效应。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还应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还要千方百计带领学生深入实际,融入生活,并在作文讲评批改上采取有效的举措。这样,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生活积累,而且有极强的兴趣爱好,其习作可读性必会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关键词:小学作文 教学 积累 要求 生活 评价 兴趣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所谓“呤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方面就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语言是文章的基本组成。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巧妙高明的语言能“妙笔生花”,为文章增添不少的风采和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一、 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丰富德育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教师恰如其分地将作文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习作训练题的思想性,就能达到“传道”的目的,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比如,“写一件你在路上见到的事,”指导时,可先让学生讨论在路上见到的哪些事情可以写,然后确定中心;可以是好人好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忠于职守”,也可以是应该揭露和批评的坏人、坏事,还可以是其他事情等,这样,学生自然就发现路上见到的事有好坏之别。通过观察,“把事情的整个过程写具体,还可以把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写下来”的习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区分丑恶和真善美的能力。以《我的家乡》为题的训练,能够表达出学生对家乡山川景物、文化氛围、生活环境、家乡特产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热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写篇关于夏天的作文,通过对景物、人或事的具体描述,把人们不畏炎热酷暑,战斗在自己岗位上的积极精神表达出来”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精神。学生习作的质量如何,首先取决于他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同时与其审美情趣有关。可见作文教学不能见文不见人,教文与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作文育人,完善学生的精神品质,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三、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把握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呢?我认为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我们也应该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要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以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区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因此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纳入美的神奇力量中,启发他们由事物迁移到虚幻的事物,由眼前的观察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联想,充分调动和强化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
四、发表习作,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写作兴趣,才能有强烈的写作欲望,发掘潜在的写作能力,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写作。所以,作为教师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照多样化的指导习作方法外,还要让同学们的习作有发表的空间。通常,我把学生的优秀的作文编入黑板报,还发动学生自编手抄报,把自己的好文章编进去。在作文讲评时,我会宣读一些优秀的作文,并引导学生说说文章哪里写的好,谈谈读后的体会;在作文批改时,我都写上“你能行”、“你进步了”、“相信自己”等表扬性的字样,学生受到成功的鼓舞,使之变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喜爱写作。其实,写好作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有兴趣,就是作文的动力。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保持了他们练习写作的热情,作文教学才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给予章法技法就可以写出优秀习作的短期效应。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还应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还要千方百计带领学生深入实际,融入生活,并在作文讲评批改上采取有效的举措。这样,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生活积累,而且有极强的兴趣爱好,其习作可读性必会增强,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
- 【发布时间】2016/9/2 11:38:09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