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提高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提高提问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提高以问促思效率。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提问,科学开发提问内容和方法,真正提高提问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提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那么怎样设疑提问才有效,这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结合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问一些尝试。
一、正确认识提问
提问是个系统工程,其间涉及到多个环节及因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用心考量,才能真正提问有效性。
①提问前要引起学生在思维上的准备。一般做法是:放慢语速,变化语调,有一两句转折性的短语,让学生在前段学习的思维中跳转到当前问题。必要时要重要提问,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说一次,而应换一种表达,带有一些简单提示或相关内容的话,帮助学生思考。②提问分类,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法。若按作用分,有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按学生反映类型分,有的提问是估计学生不能准确回答,目的是引起思考,教师自已回答,有的提问是让个别学生个别回答,有的提问是希望大多数学生一起回答,有的提问是逐个提问,直至有学生答出;按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有质问式,对话式,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追问与联问。⑶在提问的理论中,还有很多概念要理解:问答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发问的难度、问题的清晰度,发问次数与频率,发问后候答时间,学生回答后作出反映的时间,叫答,理答,转问与再组织等。④设计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而要做好这些事,既要学教学理论又要积累经验,使用教学技巧。 宏观上要设计好各部分所用时间,如何突破重点与分散难点,并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挖掘德育目标,落实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微观上主要针对重点,设计演示、提问、举例、练习、检测等。⑤尽量减少是问又非问的提问。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容易出现似问非问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口头禅似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不仅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反而还会让人麻痹,对真正提问时打不起精神,所以,防止口头禅提问是我们正确认识提问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破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乡愁》这首诗歌时,为引出新课,我用幻灯片伴随着思乡曲播放了一幅幽静的月夜图,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再问“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们能想起我们小学曾学过李白写的一首思乡诗吗?”生齐背《静夜思》。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这首诗歌,也向学生提示这首诗的主旨。又如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对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加入设计一问“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中举前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就会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
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而作业教学重要组织手段的提问也应注重分层设计,择人提问。我们知道,人是个体差异的,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一样,有好有差财是正常的,不仅体现在知识基础方面,还有学习习惯、兴趣等差异。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四、提问要注意质与量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质与量。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过繁、过深过浅,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靠一两个提问也是不行的,特别是文本中的核心问题(如课文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陈西进,在有效教学中有效提问[J].咸阳日报,2010年。
[2]孙艳丽,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提问艺术[J].神州,2013年。
[3]郭晓红,课堂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提高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那么怎样设疑提问才有效,这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结合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问一些尝试。
一、正确认识提问
提问是个系统工程,其间涉及到多个环节及因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用心考量,才能真正提问有效性。
①提问前要引起学生在思维上的准备。一般做法是:放慢语速,变化语调,有一两句转折性的短语,让学生在前段学习的思维中跳转到当前问题。必要时要重要提问,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说一次,而应换一种表达,带有一些简单提示或相关内容的话,帮助学生思考。②提问分类,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法。若按作用分,有导入性提问,讲解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按学生反映类型分,有的提问是估计学生不能准确回答,目的是引起思考,教师自已回答,有的提问是让个别学生个别回答,有的提问是希望大多数学生一起回答,有的提问是逐个提问,直至有学生答出;按提问与回答的形式有质问式,对话式,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追问与联问。⑶在提问的理论中,还有很多概念要理解:问答的功能和表现形式,发问的难度、问题的清晰度,发问次数与频率,发问后候答时间,学生回答后作出反映的时间,叫答,理答,转问与再组织等。④设计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而要做好这些事,既要学教学理论又要积累经验,使用教学技巧。 宏观上要设计好各部分所用时间,如何突破重点与分散难点,并在教学中注意把握,挖掘德育目标,落实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微观上主要针对重点,设计演示、提问、举例、练习、检测等。⑤尽量减少是问又非问的提问。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容易出现似问非问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口头禅似的提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提问,不仅不能引发学生思考,反而还会让人麻痹,对真正提问时打不起精神,所以,防止口头禅提问是我们正确认识提问应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偏离教学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破重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教师提问的指向越明确,学生的思考就越深入,越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乡愁》这首诗歌时,为引出新课,我用幻灯片伴随着思乡曲播放了一幅幽静的月夜图,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家”,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再问“同学们,看着这幅图你们能想起我们小学曾学过李白写的一首思乡诗吗?”生齐背《静夜思》。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了这首诗歌,也向学生提示这首诗的主旨。又如教《范进中举》一文时,在对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对对主题的把握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可加入设计一问“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中举前后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就会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
分层施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科学运用。而作业教学重要组织手段的提问也应注重分层设计,择人提问。我们知道,人是个体差异的,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一样,有好有差财是正常的,不仅体现在知识基础方面,还有学习习惯、兴趣等差异。尖子生有浓厚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自觉性高,表现欲强;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时,如果教师的提问为了只照顾学困生而设计得过于简单,就会造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厌倦感,这样提问有效性大大降低;反之,如果提问过于太难,课堂容易成为几个尖子生的表演舞台,而学困生的学习压力就更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长、弱点设计出一套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进行分层设问。
四、提问要注意质与量
良好的课堂提问,应把握好质与量。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提问不宜过多过繁、过深过浅,但要上好一节语文课,靠一两个提问也是不行的,特别是文本中的核心问题(如课文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问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提问与解答,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只有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奏出最美妙的乐章。
参考文献:
[1]陈西进,在有效教学中有效提问[J].咸阳日报,2010年。
[2]孙艳丽,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之提问艺术[J].神州,2013年。
[3]郭晓红,课堂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 【发布时间】2016/9/2 11:36:21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