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转化后进生的实践探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优生就必然有后进生。如何转化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即后进生,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面临的课题,本文从形成原因寻找突破口,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实施分层教学、多元评价、加强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后进生 转化 创新策略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家庭教育等不同,即使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会因个体差异而存有能力大小、学力强弱之分。如何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即后进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进入优生行列、提高学业成绩呢?这是每个教育都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结合本人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后进生的转化至优工作。
一、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前提
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的又有自身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要因人而论,对症下药。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后进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后进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 不良家庭环境影响。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等原因,造成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心,往往只关心孩子学习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2.教师方面因素影响。部分老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枯燥的教学方法,不分层教学,只会让后进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也有部分教师对后进生采取不恰当的态度,经常性地挖苦、嘲笑他们,从而使后进生产生了消极、憎恨情绪,逐渐沦为数学后进生。
3.新教材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不适应。新课程内容与老的教材相比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平移和旋转(二年级),可能性(三年级)等;有些内容被前移,如:认识钟表(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年级)等。这些小单元的插入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感受数学乐趣,摆脱了枯燥的算算、做做。但也成了小部分的学生过不去的坎儿。
二、找好对策是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后进生早日走出学习困境。
(一)多用爱心关爱,排除后进生心理障碍。由于后进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自卑心理严重,对教师也敬而远之、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他们情绪低落,心理脆弱,导致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因此,教师特别需要用爱心去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①课内多关照。为了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参与,让后进生“跳一跳摘果子”,如读题、读概念、读解题过程,或者回答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等。用这种简单办法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下去。②课外多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预习和作业。如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有的后进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转化方法还不很清楚。为此我利用课间时间把几个有问题的后进生召集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使后进生搞清了百分数是一个比值,它是不能带单位的,而分数它既可以表示一个比值,还可“当作一个具体的数值”来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内外有意识的关爱,有利于调动后进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因此,教师要对后进生赋予多于优等生百倍的呵护,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亲近他们,这是后进生排除心理障碍的灵丹妙药。
(二)改变评价手段,消除后进生恐惧心理。评价的目的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三)采用分层教学,增强后进生自信心。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优补差。在课堂上,优秀的学生做题快,所以要加大习题量;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恰当点拨,重点辅导,利用学习小组、结对子的办法,帮助后进生排忧解难。针对班级实际,我制定了培优补差的教学计划,根据平时的课堂反映和作业完成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布置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对后进生一是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从数量上照顾。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后进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便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后进生从心理上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后,便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程超标准》的理念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巨涛,论小学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河学刊,2007年。
[2]杨尚莹,数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的问题及其解决[J].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
[3]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后进生 转化 创新策略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家庭教育等不同,即使在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也会因个体差异而存有能力大小、学力强弱之分。如何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即后进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进入优生行列、提高学业成绩呢?这是每个教育都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我结合本人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后进生的转化至优工作。
一、 找准成因是转化的前提
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很多,既有外部的又有自身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要因人而论,对症下药。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大多数后进生自控能力差,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不能坚持学习,作业照抄,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考试屡考屡败,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学习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后进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遇到探索性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分析综合能力较差。
4.依赖心理强。上课依赖老师,作业依赖同学,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 不良家庭环境影响。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等原因,造成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教育方式简单,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关心,往往只关心孩子学习结果,而忽视孩子学习过程,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
2.教师方面因素影响。部分老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课堂教学呆板,缺乏亲和力,枯燥的教学方法,不分层教学,只会让后进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也有部分教师对后进生采取不恰当的态度,经常性地挖苦、嘲笑他们,从而使后进生产生了消极、憎恨情绪,逐渐沦为数学后进生。
3.新教材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不适应。新课程内容与老的教材相比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如:平移和旋转(二年级),可能性(三年级)等;有些内容被前移,如:认识钟表(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一年级)等。这些小单元的插入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感受数学乐趣,摆脱了枯燥的算算、做做。但也成了小部分的学生过不去的坎儿。
二、找好对策是转化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帮助后进生早日走出学习困境。
(一)多用爱心关爱,排除后进生心理障碍。由于后进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自卑心理严重,对教师也敬而远之、怕之,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他们情绪低落,心理脆弱,导致对学好数学失去信心。因此,教师特别需要用爱心去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①课内多关照。为了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教师应用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参与,让后进生“跳一跳摘果子”,如读题、读概念、读解题过程,或者回答能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等。用这种简单办法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学下去。②课外多辅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预习和作业。如在学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有的后进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转化方法还不很清楚。为此我利用课间时间把几个有问题的后进生召集在一起,联系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使后进生搞清了百分数是一个比值,它是不能带单位的,而分数它既可以表示一个比值,还可“当作一个具体的数值”来使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课内外有意识的关爱,有利于调动后进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因此,教师要对后进生赋予多于优等生百倍的呵护,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亲近他们,这是后进生排除心理障碍的灵丹妙药。
(二)改变评价手段,消除后进生恐惧心理。评价的目的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三)采用分层教学,增强后进生自信心。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优补差。在课堂上,优秀的学生做题快,所以要加大习题量;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恰当点拨,重点辅导,利用学习小组、结对子的办法,帮助后进生排忧解难。针对班级实际,我制定了培优补差的教学计划,根据平时的课堂反映和作业完成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布置作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对后进生一是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从数量上照顾。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后进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尽可能多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便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后进生从心理上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后,便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对今后数学的学习充满自信;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后进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成功,可以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实现《小学数学课程超标准》的理念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巨涛,论小学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河学刊,2007年。
[2]杨尚莹,数学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的问题及其解决[J].数学教育学报,2003年。
[3]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年。
- 【发布时间】2016/9/2 11:35:04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