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走近学生,因生施教——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作者】 吴嘉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任务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知识,鼓励他们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敬可以推心置腹的的人,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通过与学生交流,注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分析,并且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能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设计有效提问,实现有效教学
  首先,把握重点,找准着眼点,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性提问。提 问过多,教师势必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应付提问,必然减少读书、思考和书写的机会,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
  其次,科学合理,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问题情景设计,应分层次。
  再次,新颖别致,方法灵活,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选择一些符合学生求异思维或喜闻乐见的方式,综合运用启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比较性提问、归类性提问等。
  最后,尊重个体,面向全体,重视差异,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面临几十个人,且一个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往往有多个。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有差异,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实际,面向全体。
  二、发挥主体作用,奠定探究基础
  学生是学习 的主人,是学习 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面前人人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争得学习成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争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对难度不同的知识目标,要分层次设计问题,分层次让学生参与,既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又要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自尊心,使每位学生都能高兴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学生处在一个没有压抑的环境下,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他们会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充分发表意见,道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会主动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为学生的探究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主动探索新知,感受探究乐趣
  采用说话、游戏、表演、比赛等生动活泼的这种活动的学习方式,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学中,我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巧妙地组织大家深入讨论,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公正的思维方法。孩子们据理力争,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师生间角色的转换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课堂上,在老师创设的情感渲染下,在探究学习当中,能够唤出孩子们的真情。然而,情感也需要强化。让孩子感悟情感,唤起情感,则能重新审视自己、感悟自己的存在、成长,能多元地看世界,发现、挖掘世界的美好,从而积极地去拥抱这个世界!
  实践证明:学生不是不会发现、主动求异,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四、让活动走进课堂,在活动中学习
  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自尊意识非常强烈。作为教师,不论对待哪个层次的学生,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切记,不分青红道白上来就批。要理智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抓住问题的要害,讲明利害关系,让学生从心理上服了你,这样你的工作才能作好,你上的课他才乐意学,从而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我们可以以“辩”代讲,让孩子们产生研究体验。
  比如在教学《伤仲永》这篇文言文时,当讨论天资聪颖的方仲永为什么会变为平凡的人,天生聪明的人该不该不断的学习时,孩子们相持不下,我灵机一动,索性将他们分成正反两方,开起了“辩论会”, 我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观点:还;反方观点:留。(正、反两方各自合作学习,在课文中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词语和句子,准备辩论。)在短暂的准备中,我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来说服对方。没有想到,辩论进行得异常激烈,我悄悄地走下了讲台,认真地观摩起这场精彩的“辩论”:一个个口齿伶俐的样子,令我刮目相看,甚至连一些平常很难举手的孩子也都说得头头是道,同时,在“辩”的过程中,课文的教学难点从而得到了巧妙的突破。
  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
  • 【发布时间】2016/9/2 11:32:06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