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化解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运用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教学意义重大,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本文针对我县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思考了实践化解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校 存在问题 化解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及“三通两平台”的全面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旋律的在新课改中奏响。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人们信息素养,便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使命。而学校作为主阵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追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学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现在各个学校都建立起于了计算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本文就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析。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利用工作之便,对全县学校进行了大量走访,详细了解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捕捉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普通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要求理解不到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还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人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终身进行学习的习惯。但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都有所忽视,而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却过于重视。
(二)不能基于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施教。任何课程都有渐进性,小学生从零起步,初中有了一定基础,到了高中,学生基本捉拿甚至创新运用都有了一定基础,“教什么”、“怎么教”都有一定讲究。然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有的由于只注重“应试”,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摆设,根本没有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得学校零基础。具体又表现如下方面:①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存在差异。校际之间,信息技术开设的课程存在差异,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课时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②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不仅学习习惯不同,其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长期以来,很多学校都采用“Step By Step”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感,喜欢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
(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够。新的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写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四)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主要职责认识不清。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根本没有时间静静地思考如何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全县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上信息技术这门课,多个班,还身兼数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担任机房管理员、设备维修员、信息技术宣传员等职务,甚至还带有学校后勤、行政等副管,这些工作都极其繁杂,这些事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角色意识,任务多了,角色意识自然就淡了,分不清主次,就严重影响到了其教学的思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化解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实践策略
从剖析我们可知,化解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记两辙便可实现,非下大力气不可,在有着部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才有可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加大督查力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强烈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学校不仅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认识信息技术素养在21世纪的今天的重要意义,领导也应高度关注,科学设置教学课时,落实教学人员。县级主管部分要把此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是仅凭一两次走过场似的检查就能达到效果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
(二)科学设计教与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计算机信息基础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差别,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三)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虽然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有一定兴趣,但他们都是针对计算机能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来的,而不是对操作、运用感兴趣。
(四)促进有效竞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学生中组织有效的竞争,这种方式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单纯的教学与学生的实践以竞争的形式开展,通过竞争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在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实践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2]钟永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年。
[3]郭长虹,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1年。
[4]钟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校 存在问题 化解策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及“三通两平台”的全面实施,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主旋律的在新课改中奏响。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普及计算机知识,提高人们信息素养,便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使命。而学校作为主阵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就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要追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学会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现在各个学校都建立起于了计算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或这或那的问题。本文就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析。
一、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利用工作之便,对全县学校进行了大量走访,详细了解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捕捉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对普通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要求理解不到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牢固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还要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人际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终身进行学习的习惯。但在实际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的培养都有所忽视,而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却过于重视。
(二)不能基于学生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施教。任何课程都有渐进性,小学生从零起步,初中有了一定基础,到了高中,学生基本捉拿甚至创新运用都有了一定基础,“教什么”、“怎么教”都有一定讲究。然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有的由于只注重“应试”,信息技术课程就只是摆设,根本没有普及计算机知识,使得学校零基础。具体又表现如下方面:①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存在差异。校际之间,信息技术开设的课程存在差异,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课时也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②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学生不仅学习习惯不同,其学习能力也是存在差异的。长期以来,很多学校都采用“Step By Step”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感,喜欢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学习。
(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不够。新的信息技术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编写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四)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主要职责认识不清。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根本没有时间静静地思考如何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全县学校中,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上信息技术这门课,多个班,还身兼数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担任机房管理员、设备维修员、信息技术宣传员等职务,甚至还带有学校后勤、行政等副管,这些工作都极其繁杂,这些事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角色意识,任务多了,角色意识自然就淡了,分不清主次,就严重影响到了其教学的思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化解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实践策略
从剖析我们可知,化解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一记两辙便可实现,非下大力气不可,在有着部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才有可能提高其教学质量。
(一)提高认识,加大督查力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强烈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学校不仅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认识信息技术素养在21世纪的今天的重要意义,领导也应高度关注,科学设置教学课时,落实教学人员。县级主管部分要把此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是仅凭一两次走过场似的检查就能达到效果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加强。
(二)科学设计教与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计算机信息基础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学生接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学生的领悟能力与兴趣爱好的差别,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参差不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三)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到:“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虽然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有一定兴趣,但他们都是针对计算机能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来的,而不是对操作、运用感兴趣。
(四)促进有效竞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学生中组织有效的竞争,这种方式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也同样适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单纯的教学与学生的实践以竞争的形式开展,通过竞争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总之,在各个方面都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实践中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
[2]钟永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年。
[3]郭长虹,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1年。
[4]钟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 年。
- 【发布时间】2016/9/2 11:25:59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