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技巧

 

【作者】 徐王莉

【机构】 四川省华蓥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生命。小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比较弱,主要靠课堂来掌握知识。浪费课堂就是浪费生命,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小学生的学习才够灿烂。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让枯燥教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吸引力,如何让小学生有兴趣、有激情,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注入精神成长的力量,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入手,或者教师虽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在于教师教法过于传统老套,手段单一,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特征、情感需求。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计开放、有趣、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碰撞、兴趣高涨,思考深入,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来,让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富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运用  小学数学  课堂  技巧        
  一、创设情境,携学生深度思考。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饶有兴趣、真实而有富有生命力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身不由己、悄无声息地置身于数学学习中,深度思考,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情景。大屏幕显示本班体育课跳远比赛场面:熟悉的同学身影、熟悉的体育项目,熟悉的跃跳过程……很真实、很美观,一张张动画飘过,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看,突然屏幕定格于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提出问题:通过这张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能知道些什么?生1:我知道A、B分别跳了几米。生2:我知道C跳了3米多。生3:我知道第一名是B。接着,屏幕中又“飘进”一个数学问题:这里C到底跳了几米几还不知道,怎么可以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老师教育机制灵活,立即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一学生反应特别快说:“因为A、C跳了3米多,而B跳了4米多。”教师顺势揭示了重点提问:“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看什么?比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层层引导,趁胜追击,师问“那谁是第二名呢?”教师再次组织讨论引出:当C跳3.69米时,引出比较3.69米和3.54米的大小……上述教学中,教师独具匠心地提供了一张不完整的跳远成绩记录单,围绕学生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展开教学,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师生在这样的数学教学情景中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还展现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魅力。
  二、营造练习氛围,携学生体验成功
  小学生性情好玩,讨厌过多的课后作业,因此教师力求把新知当堂完成,当堂巩固,绝不遗留到课后。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游戏性练习题,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营造练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巩固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信息技术中,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如:大屏幕显示若干组数学口答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每答对一题,“飘动”一面小红旗,小红旗得的多的为优胜组。学生在抢答练习中,精神高度注意,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新知识,个人、小组都获得了成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改变呈现方式,携学生灵活观察。
  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处理教材例题或练习题的呈现方式,变静止为动态的,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灵活观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大屏幕显示0至9十个“数字小朋友”一一呈现。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习热情异常高涨,观察思维也变得灵活而兴奋。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时,大屏幕显示一群学生来到商店,教师引导观察商店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拖把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另一个学生发现:“拖鞋应放在卖鞋的地方,不应放在卖衣服的地方。”还有的学生说:“小积木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篮球的位置对换。”……通过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物品“动画”归类,拖把从文具类“跃进”生活用品类,拖鞋“跃进”鞋类;小积木和篮球调换到合适的位置。创设这样的呈现方式,学生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灵活观察的乐趣。
  四、放开视觉,携学生逐级质疑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学习提升和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放开视觉,逐级质疑。教材中数学问题是实际生活情境的再现。教师引导学生放开视角来质疑生活数学,解答问题。如: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后,大屏幕显示一数学问题:有三盒面包,分别有7个、9个、10个,一个班1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适,该怎么选择?有的孩子质疑:要多买两个给老师吃,应当怎样选择呢?课件展示第一盒7个与第三盒10个排在一起,全班学生15人,一人一个,剩下2个赠与老师就刚刚好。列式为7+10=17(个),17-15=2(个)。有的学生质疑:如果给老师计划1个,学生一人一个,我该选择?课件处理:第一盒7个入在第二盒9个里,7+9=16(个)、16-15=1(个)。其实这些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又如:一教师在教学“11÷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大屏幕显示:把11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11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3个,还多出2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课件显示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逐级质疑,提高思维含量大有裨益。
  总之,充分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巧妙处理小学数学问题,把数学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充满生命力,促进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精通数学奠定厚实的数学情感基础。
  • 【发布时间】2016/9/2 11:20:39
  • 【点击频次】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