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情境教学法有效运用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良好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还能给学生留下充分探究空间,使之亲历“再创造过程”。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但比一般性教学活动多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经实践检验证明,情境教学法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是值得师生信赖的教与学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高中数学教学,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其中的有效创建与运用。
一、情境教学法能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了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能创设竞争学习情境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能创设数学史料情境
数学发展源远流长,作为最古老的分支之一的数学,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数学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教学时,我们便将其良好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入课堂,创设数学史料情境。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我们可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创设史料情境: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中以石代象,“孔明草船借箭”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情境教学法能创设学以致用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获得理性思维培养外,就是要掌握数学这门工具,为生活服务,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也为此要求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设计生活生活化情境: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与不愿。“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五、情境教学法能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源自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自然也就不会质疑生问。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当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能创设的情境种类也很多。实践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务实创新,就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3年。
[2]王世荣,高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思考[J].成才之路,2015年。
[3]朱耿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也称教学活动。但比一般性教学活动多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经实践检验证明,情境教学法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是值得师生信赖的教与学的方法。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高中数学教学,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其中的有效创建与运用。
一、情境教学法能创设民主和谐氛围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了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情境教学法能创设竞争学习情境
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竞争:把竞争带入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竞争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能创设数学史料情境
数学发展源远流长,作为最古老的分支之一的数学,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数学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教学时,我们便将其良好的数学学习资源引入课堂,创设数学史料情境。例如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我们可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创设史料情境: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中以石代象,“孔明草船借箭”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情境教学法能创设学以致用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除了获得理性思维培养外,就是要掌握数学这门工具,为生活服务,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也为此要求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教学《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设计生活生活化情境: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与不愿。“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既能把学生置于一种“愤悱”状态,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使学生的学习毫无强迫的痕迹,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思维也处于最佳状态,智慧的火花不断闪悦,创新成为可能,也变为现实。
五、情境教学法能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源自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自然也就不会质疑生问。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当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能创设的情境种类也很多。实践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务实创新,就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知识经济,2013年。
[2]王世荣,高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思考[J].成才之路,2015年。
[3]朱耿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 【发布时间】2016/9/2 11:13:37
- 【点击频次】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