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探“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主题选定——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话题之一

 

【作者】 朱松华

【机构】 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九年制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面向21世纪,培养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共识,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也被大家不约而同地实践。选取合适的主题来开展跨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为此,需要借鉴已有案例,确定选题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
  关键词:主题;跨学科;核心素养
  面向21世纪信息时代,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列为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之首,并于2016年3月向社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引发强烈反响。
  从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来看,在真实情景中获得高阶认知、个人成长与社会性发展等通用素养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生活世界本来是综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是综合的、跨学科的。将在2016年8月进行“现象教学”新课改的芬兰做法特别值得借鉴:事先确定一些基于现象的项目,然后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个主题,形成学科融合式课程模块,并实现跨学科教学,即“跨学科—主题”教学。
  我校即将在5-8年级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及研究,主题选定是前期重要工作之一,初探如下:
  一、主题选定原则
  基于学生兴趣的,内容综合性的,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项目,要有利于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整合课程的各个方面并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推进跨越学科界限的研究性学习。
  1. 有意义学习。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挑战性和价值,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团队探索,有意义能坚持克服困难。 在已有国家和地区做出的尝试中,主要涉及国际及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或重大事件、创新与创业相关主题等。
  2. 真实的情景。结合真实生活情境,选取跨学科主题已逐渐成为各国的普遍策略。直面现实生活与社会,嵌入核心知识的真实情境,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项目,是未来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着力点。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解决,这样的学习通常持续时间长,更具挑战性和开放性,也使学生从过去的以学备用走向以用促学。
  3. 需要跨学科解决。主题肯定不是单学科的,但也不是多学科内容的串接或拼盘(联结性),而是各学科内容的综合(融合性),需要重新建构课程,具有高度的知识统整性和内容整合性。
  4. 强调活动与体验。体验学习是素养生成的基本方式,离开了体验学习,谈不上真正素养的形成,应更多地关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学习: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或项目设计的假设,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实验或参与实践,在实验或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态度,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并体会项目完成后的愉悦感、成就感,乃至实验失败的挫折感。
  5. 没有现成的答案。
   6.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如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实验、校外实践、专家咨询等。
  7.需要学生团队合作。个性化项目可以由个人完成,但更多的项目需要同学合作来完成。
  二、 主题选定策略
  1. 从生活中来
  教学是生活的重建,无论是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还是我国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都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需要生活。所以,选定时要注重主题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求知。例如,在餐厅吃饭时发现服务员“点燃蜡烛驱赶苍蝇”的问题;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因骑车伤了膝关节促成自行车座垫高度调节的项目。
  2. 从学习中来
  学生在学科学习时,提出的具有思维冲突、综合性强、跨越学科,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既然知道吸烟有害,国家为何还要继续生产销售呢?”、每天花多少时间做作业学习成绩可能最好?
  3.还原真实情景。目前,中小学课本一般做了“去情境化”处理,还不乏为了突出所谓“本质特征”而人为编造的“事实”。不妨让学生去还原、去体会、去评价真实的情景和过程。
  4.在新知中灵感。在观看新闻、翻阅报刊、浏览网络时,有可能获得项目的灵感。如在阅读《 中国青年报 》科学现场栏目( 2015年12月30日11 版)看到“中国科学家或揭开生物第六感之谜”就可拟出“第六感官”主题。
  5.在研究中预设。在教研活动特别是多学科联合教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些主题,这些主题很可能是困惑老师多年的跨学科主题,如物理学科“盐开水选种”衍生出“种子没被烫坏?种子能忍受极限温度是多少?背后的机理是什么?”这类未知问题。
  6.借用别人项目。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之初,可能会觉得选定合适主题比较困难,就可以先借用别人主题一用。
  三、 主题选定例举
  下面例举国内外大小不一的选题,供参考。
  1.芬兰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必须开设至少为期数周的主题学习,为此有的校长要求每位老师自主选择和确定3至5个“现象教学”主题;学生应该有机会每年参与至少一个基于现象的项目。学校开设的主题有“欧盟”、“社区和环境变化”、“芬兰100年独立发展史”等。基于“欧盟”这一主题所编排的课程模块,将同时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语言、政治和经济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在学习职业课程时,可能会学习“自助餐厅服务”为主题的课程,其中将会包括数学、语言(以帮助外国顾客)、协作及沟通能力。
  2.美国3—5年级的发明课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产生、来源以及工作原理往往有天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了解发明家及其发明物以及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体现了美国跨学科教学中技术标准与课程标准的统一,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走进社区联系生活等特点。
  3.“美国某中学学生阿兰给澳大利亚的朋友玛利亚打电话,说计划明年夏天去看望她,问她是否有空。玛利亚告诉阿兰,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第二年夏天,阿兰乘飞机来到澳大利亚,一下飞机就惊呆了,这里竟是隆冬季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又嵌入了有关地球科学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力,帮助学生学会应对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
  4.“来自新加坡的美玲正准备到南非当3个月的交换生。她需要把一些新加坡元兑换为南非兰特。在这3个月期间,兑换汇率由每一新加坡元兑4.2南非兰特变化为4.0。假如美玲回国后要把南非兰特兑换回新加坡元,这对她是否有利?请提供一个解释以支持你的观点。”就数学内容来说,这个案例需要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数字运算。案例将现实情境与数学内容相结合,虽然所需要的数据已明确列出,但运算起来还是有一些难度。而且,这里还需要学生有灵活推理和反思的能力,以及解释结果需要的表达技巧。这样的真实任务设计能够获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也拉近了课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5.江苏省响水实验初级中学开发实施“漫话中西”跨学科校本课程,系统整理中西方在衣、食、住、行、用、节日、娱乐、习俗等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在语言、科学、艺术、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旨在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比较,让初中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欧美国家。
  6.复旦大学附中在《彰显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实践研究》中,学校确立“培育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的理念,构建以“中国人”“中华古诗文阅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程体系,引导学生阅读“儒家的理想人”“道家的理想人”“魏晋时期‘觉醒’的人”“明代寻找真我的人”“近代寻求真理的人”“现代寻求解放的人”“当代走向世界的人”等,系统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人的精神,破解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情感的难题,强调中华经典阅读与“单元贯通”写作。
  7.流行于欧美的STEA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制造课程),当前在我国受到极大重视的“创客”课程。
  8.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建议:科学课程实用化:自己去测量,自己去计算生活中各种形状的面积;自己去设计,自己制作桌子、书架、小船。所有的公式定理,最终都落实在实际的操作和制作中,尽量放在实际生活中进行。
  9.基础教育慕课2.0课程主要有科技创新类、文化艺术类、时事政治类、历史人文类、社会实践类等五大门类的跨学科创新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谢银迪.芬兰“最激进的教育改革”来袭[N].中国教师报,2015.12.16.
  [2]康建朝,李栋.芬兰基础教育课改什么样儿[N].中国教育报,2016.04.11.
  [3]柳夕浪.面向未来的课堂[N].中国教师报,2016.06.08.
  [4]孙煦东.直面未来教育五大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6.01.28.
   [5]江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困境与挑战[J].中国德育,2015.02.
  [6]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
   [7]黄金鲁克.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全球经验[N].中国教育报,2016.06.10.
  [8]陈玉琨.基础教育慕课:从“1.0”走向“2.0”[N].中国教育报,2016.06.30.
  [9]徐健顺.建议设置贯通中小学的科学课[N].南方周末,2016.03.03.
   [10]彭云,张倩苇.课程整合中跨学科教学的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作者简介:1989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九年制学校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龙泉驿区优秀校长、书记。近15年来有30余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 【发布时间】2016/8/6 15:06:43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