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本文作者从自己多年课堂教学经验,论述了制造悬念导入、营造情景导入、叙述故事导入、格言警句导入、巧用媒介导入、语感传送导入等方法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总之,要运用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尽可能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方法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方式。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使教学从美丽开始,化平淡为神奇,让语文教学的导入撞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呢?从我的经验看,下面六种方法比较好。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1、制造悬念导入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2、营造情景导入
营造情景指教师通过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
3、叙述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导入时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用媒介导入
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多媒体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工具,直接展示,通过观看电视、录像等方式导入,激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三峡》可事先准备好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出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语感传送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初二学生,我就选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把学生引入那“小桥”、“流水”的意境之中。还可以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读过朱自清的《春》了!那么谁能背诵一两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于是让一个同学来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接着我又说“那么,这些自然现象还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就知道了。”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以上是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体会。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课改理念,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敲开课文心脏的门户,找到课堂教育教学的门径,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尽可能的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且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受益一生,才是我们当前课改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王尚文著:“也谈语文教育大趋势”选自《现代语文》2001年7月。
[3]君言著:“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学习》2001年7——8月,七、八月合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导入 方法
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方式。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艺术中的艺术。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艺术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如何使教学从美丽开始,化平淡为神奇,让语文教学的导入撞击学生的心扉,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呢?从我的经验看,下面六种方法比较好。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主要方法
1、制造悬念导入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一种导入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2、营造情景导入
营造情景指教师通过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课方式。
3、叙述故事导入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导入时可以结合课文实际,从听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巧用媒介导入
巧妙地运用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多媒体等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工具,直接展示,通过观看电视、录像等方式导入,激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三峡》可事先准备好几幅“三峡”的景物挂图,新课导入时将挂图一一出示,并辅以介绍,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被图片中优美的景物所吸引,对三峡产生浓厚的兴趣。
5、语感传送导入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初二学生,我就选用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把学生引入那“小桥”、“流水”的意境之中。还可以选择相关的诗文,请同学上台作激情朗诵,把学生引入到诗文的美妙意境中去,以此引入语文教学。如: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读过朱自清的《春》了!那么谁能背诵一两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于是让一个同学来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接着我又说“那么,这些自然现象还告诉了人们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就知道了。”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再者,对于可供操作的导入,为保证课堂质量,要精心设计,有时还需预演摹拟,做到“万无一失”。
以上是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于课堂导入的体会。总之,一名好的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课改理念,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敲开课文心脏的门户,找到课堂教育教学的门径,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尽可能的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且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受益一生,才是我们当前课改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景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王尚文著:“也谈语文教育大趋势”选自《现代语文》2001年7月。
[3]君言著:“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学习》2001年7——8月,七、八月合刊。
- 【发布时间】2016/8/6 15:04:24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