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物理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物理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帮助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所以,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实验课的作用、实验课上作者的一些具体做法上来说明如何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值得所有物理老师值得深思的。
关键字:物理 实验 学生 兴趣
物理实验课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课堂演示实验等何种形式,学生都非常喜欢,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裨益。下面就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实验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
对于刚刚涉足物理学科的初二年级学生来讲,能够吸引学生眼球、令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的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一组生动有趣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讲述“引言”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演示实验:
1.演示“烧不死的金鱼”时,教师在试管里装适量的水和两条小金鱼。问“水烧开了鱼会不会死?”,学生一致认为鱼必死无疑,但当他们看到试管上面的水沸腾,而小鱼在试管下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时,莫不惊奇万分。
2.演示“瓶吞鸡蛋”时,在广口瓶上放一枚略比瓶口大的熟鸡蛋,鸡蛋不会落入瓶中。问:怎样使鸡蛋完好无损地进入瓶中呢?学生会积极思考,提出各种办法来。当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瓶中后,鸡蛋被“吸”进瓶中。学生会拍手叫绝,真是好方法.....
二、善于利用实验设置课堂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过程中,实验引入法既能设置悬疑,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有可为。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如图。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三、 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亲历亲为,有助理解掌握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光是教师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学生独立实验或分组实验尤为重要。例如《浮力》一节,学生常常根据生活经验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我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开展了以下实验及探究:
1.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在完全没有浸入水中和完全浸没水中之间的变化,比较变化量大小,并逐步提问:物体在完全没有侵入 水中和侵入水中受力情况是什么;弹簧秤前后示数的变化量是由什么力引起的?弹簧称完全浸入水中后,铁块和铝块的浮力大小是否一样?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有关吗?
2.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在铁块开始浸入水中到完全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在铁块完全浸没水中后,弹簧秤示数会不会变化?说明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述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是否与浮力有关?
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物理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一些课外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如在学习重力后,自制水平仪、水平尺、自制不倒翁等;在学习弹力后,自制测力计;还有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注重把教学内容和小实验、小制作结合起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五、注意事项
(一)实验内容上要贴近生活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包含许多物理现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现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用雨后天边出现彩虹的现象,引入光的色散的探究;夏天从冰箱拿出的一瓶冷饮,过一会,冷饮瓶外会“出汗”,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由此探究液化发生的条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到原来物理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从而打消部分学生对物理的畏惧情绪,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演示实验要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演示实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新奇感、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关键字:物理 实验 学生 兴趣
物理实验课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课堂演示实验等何种形式,学生都非常喜欢,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有裨益。下面就如何利用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利用实验上好第一节物理课,打开学生学习兴趣大门。
对于刚刚涉足物理学科的初二年级学生来讲,能够吸引学生眼球、令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科的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一组生动有趣的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讲述“引言”时,我设计了以下一组演示实验:
1.演示“烧不死的金鱼”时,教师在试管里装适量的水和两条小金鱼。问“水烧开了鱼会不会死?”,学生一致认为鱼必死无疑,但当他们看到试管上面的水沸腾,而小鱼在试管下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时,莫不惊奇万分。
2.演示“瓶吞鸡蛋”时,在广口瓶上放一枚略比瓶口大的熟鸡蛋,鸡蛋不会落入瓶中。问:怎样使鸡蛋完好无损地进入瓶中呢?学生会积极思考,提出各种办法来。当把燃烧的酒精棉放入瓶中后,鸡蛋被“吸”进瓶中。学生会拍手叫绝,真是好方法.....
二、善于利用实验设置课堂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过程中,实验引入法既能设置悬疑,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大有可为。在《惯性》一节中,我从演示小车运动受阻,木块向前倒下的实验入手。不过,我把小车在平面上运动改为沿斜面(倾角不能太大)向上运动,如图。演示前先问学生:“小车突然停止时,放置在小车上的木块会向哪边倒?”学生几乎齐声回答:“向下”。实验结果却相反——向上。这时学生满怀兴趣,迫切要求解释这个“意外”的实验。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三、 利用分组实验,让学生亲历亲为,有助理解掌握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光是教师演示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所以学生独立实验或分组实验尤为重要。例如《浮力》一节,学生常常根据生活经验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我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开展了以下实验及探究:
1.弹簧称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要求学生观察弹簧称示数在完全没有浸入水中和完全浸没水中之间的变化,比较变化量大小,并逐步提问:物体在完全没有侵入 水中和侵入水中受力情况是什么;弹簧秤前后示数的变化量是由什么力引起的?弹簧称完全浸入水中后,铁块和铝块的浮力大小是否一样?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质量有关吗?
2.用弹簧称挂铁块徐徐浸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弹簧秤示数变化,待铁块全部浸入再置于不同深度,提问:在铁块开始浸入水中到完全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在铁块完全浸没水中后,弹簧秤示数会不会变化?说明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3.换用煤油或酒精重做上述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回答液体密度是否与浮力有关?
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单凭日常生活经验下结论是不科学的,许多物理规律、公式、概念都是通过科学实验加以推理归纳出来的。这样通过课堂实验,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从中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一些课外实验,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如在学习重力后,自制水平仪、水平尺、自制不倒翁等;在学习弹力后,自制测力计;还有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注重把教学内容和小实验、小制作结合起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附带内容的学习。
五、注意事项
(一)实验内容上要贴近生活
千变万化的大自然包含许多物理现象,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现象,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例如用雨后天边出现彩虹的现象,引入光的色散的探究;夏天从冰箱拿出的一瓶冷饮,过一会,冷饮瓶外会“出汗”,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由此探究液化发生的条件。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物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感到原来物理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莫测的,从而打消部分学生对物理的畏惧情绪,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演示实验要面对全体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而且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演示实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总之,实验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新奇感、求知欲,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 【发布时间】2016/8/6 15:04:05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