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朱 静

【机构】 山东省郯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的优点
  1、进行阅读教学。勿用讳言,有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就是普通话好,朗读课文水平也赶不上朗读“名家”,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染学生,甚至有时以读代讲,也有很好效果。像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红云……现在教科书出版社,也有音频材料备选用。这就是《劝学》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做成“领读”课件,效果更好。我的一个课件,把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的《草》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之不足。
  2、提高课堂效果。“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过去讲课、练习时,用到段课外短文或是学生的“作业”展示,老师不是抄就是读,效果不好,现在用多媒体“投影”,通过电脑,直接到屏幕了,极为神速。这比原来教师使用“小黑板”强多了。再者,讲课时用到什么资料,不管长短,瞬间切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就大大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40分钟的课堂效果,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
  3、培养学生的能力。利用网络尝试创新教学,则可以使学生接收到更多外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既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培养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4、变抽象为具体。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二、恰当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恰当的时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效力,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时机。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激趣引入这个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2、要用在重点解读之处。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数是学生所未知的东西,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跨越时空,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
  3、要用在难点突破之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
  4、要用在情感升华之时。情境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我听过一节感受很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师的讲授很一般,但在最后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教师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误区
  “大凡入形者,皆有能,有不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手段,同样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他能优化教学,用的不好,它会带来负面影响,下面再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三个误区。
  1、语文课件做的过于“花”。语文课件,虽然需要较高电脑技术,但他不是“电脑技术”大比拼,不要把课件做的过于“花”,只要达到语文教学效果就好,千万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故意把课件制作的过“花”,导致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读者可以参见我上传的课件,都不“花”,服务于教学是根本。“买椟还珠”的笑话,在嘲笑那位“买者”不识“货”的同时,也应看到“椟”制作的过于精美不是?
  2、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教师不精选。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一说,但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毕竟是高过学生的很多的,教师要把每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外涉猎”资料,搜集、精选、整理后,放在学校服务器或自己对学生公开的电子邮箱里,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又节约学生漫天检索的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网上什么都有,但需要时间、需要甄别。千万别撒手不管,美其名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主学习、探讨”云云。
  3、不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每周每个教师,必须用“多媒体”几节几节等”,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这样引导教师使用,是对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再者,我们国家,也没有给每个具体的教学班都配备一套可使用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不一定言必“信息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感悟;鲁迅、矛盾、沈从文……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说,但他们却是一代文豪。
   总之,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
  • 【发布时间】2016/8/6 15:02:28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