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阅读教学应渗透写作知识授予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常言道,读写不分家。我们知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获得的综合输出。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写作知识授予,引导学生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知识 渗透 授予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实践。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很多教师读和写分离,没有充分把学生阅读作为写作范例、方法来授予,而只是为分析课文,理解内容而开展,显然有悖新课标理念要求。正如常言所说:“读分不分家。”而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来源于阅读,要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善于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渗透写作知识教学,以例促写,授予写作方法。
一、在抓基础知识教学时,要加强遣词造句训练
作文是把对事物的认识或自己的某种思想,借助语言文字,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要写好作文,必须以丰富的词汇做基础,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因此,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用字扩词,用词造句,做到灵活运用。对于表现中心起关键性作用,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仔细品味,正确理解词义,了解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学习作者准确的遣词方法。
二、在进行段的教学时,要教会学生连句成段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在段的教学中,要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领会作者组句成段的思路,如七册中《日出》的第三段是写太阳升起的过程,它是由五句话组成。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各句话的意思后,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作者是按句子的承接关系组合而成的。第一句写太阳露出小半边脸时的情景,第二、三句承接第一句写了太阳继续升起时的情景,第四、五句则又承接第三句写太阳离开海面一刹那时的情景。通过这样长久性地训练,就能使学生掌握组句成段的一般规律。能将几个围绕同一中心的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并列、转折……)合理组织成段;能根据特殊句子的特点进行组段,如含有中心句的段的组成特点是:当中心句意在点名全段核心,指出叙述范围时,段的结构一般属先概括,后具体,应将中心句放在句首;当中心句意在小结本段内容,交代事情结果时,段的结构一般是先分述,后总结;当中心句意在承接,起过渡作用时,应放在段中。
三、在进行篇的教学时,要交给学生选择材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要素和记叙的顺序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文章中的具体材料来表达的。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服务于中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按如下步骤来指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中心与材料的关系,领会学习作者用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这样,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的方法:先围绕写作目的提出几个问题,再选择能够回答问题的材料,最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作者选材的思路是:为了赞扬英雄的忘我革命精神,作者选用了“舍身炸暗堡”这一事例。然后紧紧围绕炸暗堡来提出如下问题。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炸的?在炸暗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牺牲的?他的牺牲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根据这些问题选择材料,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确定材料的详略。
(二)要根据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要素和记叙顺序。能够表达中心的材料,只有按一定的顺序合理排列,才能有效的突出中心。一篇文章,只有写明了相关的各种要素,才能明确地表达中心,写明问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顺序。如: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或按时间的推移继续;参观或游记,一般按地点的转移记叙;建筑性说明文一般以空间的位置变化为序 ……教师还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素,在写作时能把各种文章的要素写明白。如:写事为主的文章要写明时间、地点、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整体形象,写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理的文章,要写出所含的事理,给人的启示,教育或教训,写出物与人相联系的地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就要运用作者写作的记叙方法---移步换景法。简言之,就是在抓重点的前提下,引导走到哪儿写哪儿。
四、以课文为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文也无非就是学生写作范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易出现的毛病,或单元训练的重点项目,或与写作有关的知识,不失时机的、随机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学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后,可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时,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利于突出中心。当学习段落:“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向学生说明,这段是作者的议论,在文章中作者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思想。在学习关于闰土的肖像、语言、动作的句子后,可提示学生:写人的文章,应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学习“看瓜刺猹”一节时,借助作者对猹的形状、皮毛等的描写,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更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参考文献:
[1]孙青,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连句成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年。
[2]荀道艳,浅谈小学语文写景类作文写作[J].作文成功之路,2015年。
[3]顾金月,浅探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知识 渗透 授予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实践。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很多教师读和写分离,没有充分把学生阅读作为写作范例、方法来授予,而只是为分析课文,理解内容而开展,显然有悖新课标理念要求。正如常言所说:“读分不分家。”而新课标也告诉我们: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知识主要来源于阅读,要重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善于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渗透写作知识教学,以例促写,授予写作方法。
一、在抓基础知识教学时,要加强遣词造句训练
作文是把对事物的认识或自己的某种思想,借助语言文字,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要写好作文,必须以丰富的词汇做基础,具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因此,在进行字词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让学生用字扩词,用词造句,做到灵活运用。对于表现中心起关键性作用,用得恰到好处的词,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仔细品味,正确理解词义,了解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学习作者准确的遣词方法。
二、在进行段的教学时,要教会学生连句成段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在段的教学中,要在学生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领会作者组句成段的思路,如七册中《日出》的第三段是写太阳升起的过程,它是由五句话组成。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各句话的意思后,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作者是按句子的承接关系组合而成的。第一句写太阳露出小半边脸时的情景,第二、三句承接第一句写了太阳继续升起时的情景,第四、五句则又承接第三句写太阳离开海面一刹那时的情景。通过这样长久性地训练,就能使学生掌握组句成段的一般规律。能将几个围绕同一中心的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并列、转折……)合理组织成段;能根据特殊句子的特点进行组段,如含有中心句的段的组成特点是:当中心句意在点名全段核心,指出叙述范围时,段的结构一般属先概括,后具体,应将中心句放在句首;当中心句意在小结本段内容,交代事情结果时,段的结构一般是先分述,后总结;当中心句意在承接,起过渡作用时,应放在段中。
三、在进行篇的教学时,要交给学生选择材料的方法;要指导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要素和记叙的顺序
(一)要指导学生掌握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文章中的具体材料来表达的。文章的所有材料都必须服务于中心。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按如下步骤来指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方法。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中心思想,然后指导学生分析中心与材料的关系,领会学习作者用材料表达中心的方法。这样,经过长久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根据中心思想选择材料的方法:先围绕写作目的提出几个问题,再选择能够回答问题的材料,最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材料的详略。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作者选材的思路是:为了赞扬英雄的忘我革命精神,作者选用了“舍身炸暗堡”这一事例。然后紧紧围绕炸暗堡来提出如下问题。董存瑞为什么要去炸暗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炸的?在炸暗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牺牲的?他的牺牲起了什么作用?最后根据这些问题选择材料,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确定材料的详略。
(二)要根据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要素和记叙顺序。能够表达中心的材料,只有按一定的顺序合理排列,才能有效的突出中心。一篇文章,只有写明了相关的各种要素,才能明确地表达中心,写明问题。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顺序。如: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或按时间的推移继续;参观或游记,一般按地点的转移记叙;建筑性说明文一般以空间的位置变化为序 ……教师还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指导学生了解、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素,在写作时能把各种文章的要素写明白。如:写事为主的文章要写明时间、地点、什么事情、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人为主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整体形象,写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说明事理的文章,要写出所含的事理,给人的启示,教育或教训,写出物与人相联系的地方。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就要运用作者写作的记叙方法---移步换景法。简言之,就是在抓重点的前提下,引导走到哪儿写哪儿。
四、以课文为案例教学,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课文也无非就是学生写作范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生在作文中易出现的毛病,或单元训练的重点项目,或与写作有关的知识,不失时机的、随机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说明,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学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后,可使学生认识到,作文时,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利于突出中心。当学习段落:“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向学生说明,这段是作者的议论,在文章中作者可以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思想。在学习关于闰土的肖像、语言、动作的句子后,可提示学生:写人的文章,应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学习“看瓜刺猹”一节时,借助作者对猹的形状、皮毛等的描写,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更容易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更透彻。
参考文献:
[1]孙青,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连句成段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年。
[2]荀道艳,浅谈小学语文写景类作文写作[J].作文成功之路,2015年。
[3]顾金月,浅探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J].小作家选刊,2013年.
- 【发布时间】2016/8/6 14:54:52
- 【点击频次】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