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探思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转化学困生是达成“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应根据学困生成因,采取针对性策略,因材施教,使其迈向学习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
新课标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只是教育的美好希望,但真的落实到教学中是不太可能的,但其后补充的一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却给了我们无限动力。这也承认了数学学习的确存有的个体差异。有好就有坏,有优生就有差生。我们并不否认在学困生在班级教学中的存在。无论你是那么优秀的班级,相对的学困生是有的,而且还占有一定比例。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富起来”,也享受到优异成绩带来的成功体验,是我们数学差生转化的重要目标。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生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甚至与家庭环境也有很多关系。
(一)学校教育原因。传统数学教学,教师为“应试”埋单,只因学校对教师评价需要分数所致教师必须为之努力的导向驱使。在这种追求下,不能为教师“赚分”的学生自然就得不到教师“嘉奖”。,因而他们往往对学困生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课堂上对其视而不见,或者课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辅导。有的老师认为这种方法会适合他们,会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烦、逆反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学习态度和方法不好,在数学学习中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认真,常做小动作,作业敷衍应付或抄袭作业,不爱动脑筋,不能主动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始终坚持,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没有学习目标等。
(三)家庭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应不高,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大多数孩子都隔代监护或寄养,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也不到位,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够认真,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够好好地去学习,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弄清楚,完成作业生搬硬套,依赖性强,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成绩也自然每况愈下了。注意力也逐渐从学习上转移,一部分学生从贪玩、缺课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表现
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学习产生了困难,对学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就不肯动脑积极思考,漫不经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有的学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如课堂上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一些小动作,根本没有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积累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不进则退。还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别人一听就懂的问题,他却总是搞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信心,造成落后。
三、学困生的转化
(一)激发动机,以礼相待。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数学教师,应该象班主任一样洒向课堂都是爱,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脆弱的心”更需要我们加倍关爱,不仅在学习上,还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和家庭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很大。教师要走近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他们。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高兴趣,重视过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通过调控和优化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学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其次是让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家校合作,共同教育。作为数学教师,也应与家庭、家长经常不些,建立起家校联系通道,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现在家校联系的方式很多,传统家访我们可继续,还可通过QQ群,建立微信、陌陌等现代化的聊天工具也可。在互通信息中,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优秀与否,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只要我们关注学困生,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学生就能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友仁,浅谈差生形成原因及转差措施[J].教学研究,1992年。
[2]王君芳,浅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J].素质教育,2004年。
[3]赵继超,数学差生的人格特征[J].数学教育报,200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
新课标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只是教育的美好希望,但真的落实到教学中是不太可能的,但其后补充的一句“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却给了我们无限动力。这也承认了数学学习的确存有的个体差异。有好就有坏,有优生就有差生。我们并不否认在学困生在班级教学中的存在。无论你是那么优秀的班级,相对的学困生是有的,而且还占有一定比例。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富起来”,也享受到优异成绩带来的成功体验,是我们数学差生转化的重要目标。
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学生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也有学生自身方面,甚至与家庭环境也有很多关系。
(一)学校教育原因。传统数学教学,教师为“应试”埋单,只因学校对教师评价需要分数所致教师必须为之努力的导向驱使。在这种追求下,不能为教师“赚分”的学生自然就得不到教师“嘉奖”。,因而他们往往对学困生采取一种冷漠的态度,课堂上对其视而不见,或者课后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辅导。有的老师认为这种方法会适合他们,会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极大地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烦、逆反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学习态度和方法不好,在数学学习中对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认真,常做小动作,作业敷衍应付或抄袭作业,不爱动脑筋,不能主动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不能始终坚持,有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求甚解,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差,没有学习目标等。
(三)家庭原因。农村学校的学生家长文化水平相应不高,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大多数孩子都隔代监护或寄养,因而就造成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关心也不到位,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家长无关。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够认真,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够好好地去学习,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没有及时弄清楚,完成作业生搬硬套,依赖性强,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成绩也自然每况愈下了。注意力也逐渐从学习上转移,一部分学生从贪玩、缺课慢慢就沦为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表现
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这些特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学习产生了困难,对学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就不肯动脑积极思考,漫不经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有的学生比较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如课堂上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一些小动作,根本没有听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积累的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不进则退。还有较少一部分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别人一听就懂的问题,他却总是搞不明白。久而久之,缺乏学习信心,造成落后。
三、学困生的转化
(一)激发动机,以礼相待。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数学教师,应该象班主任一样洒向课堂都是爱,特别是对学困生,他们“脆弱的心”更需要我们加倍关爱,不仅在学习上,还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学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和家庭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很大。教师要走近他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他们。要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想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他们集中精力搞好学习,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提高兴趣,重视过程。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老师要通过调控和优化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把学困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听课方面,上课时我们要一直关注他的状态,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一直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认真听课;其次是让他们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家校合作,共同教育。作为数学教师,也应与家庭、家长经常不些,建立起家校联系通道,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现在家校联系的方式很多,传统家访我们可继续,还可通过QQ群,建立微信、陌陌等现代化的聊天工具也可。在互通信息中,一方面及时把“学困生”的进步转达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及时掌握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合理解决。教师与家长要制定相应的辅导计划并实施,当然计划的制定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从外部因素上保证学困生良好的情感的养成,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转变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公平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们成绩优秀与否,都应该得到尊重与理解。只要我们关注学困生,并引导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那么我们的付出就会得到回报,学生就能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与成功。
参考文献:
[1]胡友仁,浅谈差生形成原因及转差措施[J].教学研究,1992年。
[2]王君芳,浅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J].素质教育,2004年。
[3]赵继超,数学差生的人格特征[J].数学教育报,2001年。
- 【发布时间】2016/8/6 14:48:46
- 【点击频次】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