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纵观体育大纲与体育课标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加强新“标”与老“纲”的对比,不仅是提法上的不同,更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实施方法的差异上。将二者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找到新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程标准 增进健康 对比
体育,一项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增进身心健康的学校教育课程,担当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发展体育基本能力的重任。但就这样的认识,体育也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纵观体育的前世今生,以前就叫《体育》,其指导性纲领为《体育教学大纲》,而今天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其指导性文件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不仅是名字的更换,更主要的是其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实施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毕竟教育是为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教育也理所当然地要发生转变了。
一、《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区别
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在2011年前,体育教材的标题就是《体育》二字,其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动作,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最后进行考核,测测,得出学生的成绩,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它强调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的课本标题是《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全新教育理念基础上,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细化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统一地发展。前后教材及其“纲”与“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区别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新课标更注重健康意识的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标的首要理念。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健康意识的概念,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见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反应,健康意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若没有健康意识的教育,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例如:老师只说长跑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学生不知为何可以增强体质,对此运动项目不了解锻炼的目的,那么学生只会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就不会积极的去接受,去练习。
(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但还有一点是我们经常忽视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与健康意识培养。在新的课程中加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运动,喜爱运动,从事运动,从运动中获得健康与快乐。
(三)新课标中更注重健康能力的教育。“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注重健康能力则主要是指人们自主获得健康的能力。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自主地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从而自主地掌握健康的方法,获得健康的能力。
二、践行新课标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的出现,必然要求中学生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高度自由,协调地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践行新课标,必然要求我们能自觉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阐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等。同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自我约束能力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进行运动技能的示范,学生便会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学生会对教师的态度,行为等进行选择性地模仿,学生通过模仿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继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同时,通过教学不同的内容,能对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各种信息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促进脑细胞的活跃,使整个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消除疲劳,使头脑清醒,精神焕发,提高学习效率。
三、践行新课标的课堂与观念影响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在课堂上,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正在逐渐成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个别对此理解不深,践行不实的教师也有了一些困惑:按照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课难上了!那么如何把握新课标上好师生满意的体育课就成了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新课标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是成功开启体育教改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汤波、汤利军,中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
[2]唐炎,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3]周登嵩,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
关键词:体育教学 课程标准 增进健康 对比
体育,一项以身体素质训练为主,增进身心健康的学校教育课程,担当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发展体育基本能力的重任。但就这样的认识,体育也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纵观体育的前世今生,以前就叫《体育》,其指导性纲领为《体育教学大纲》,而今天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其指导性文件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这不仅是名字的更换,更主要的是其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理念以及实施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毕竟教育是为时代的产物,时代不同,教育也理所当然地要发生转变了。
一、《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区别
追溯我国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提法。在2011年前,体育教材的标题就是《体育》二字,其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动作,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最后进行考核,测测,得出学生的成绩,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它强调竞技项目和运动技术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而新的课本标题是《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全新教育理念基础上,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细化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统一地发展。前后教材及其“纲”与“标”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其最大区别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新课标更注重健康意识的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新课标的首要理念。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健康意识的概念,健康意识是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意见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反应,健康意识的教育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前提,核心,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若没有健康意识的教育,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教育。例如:老师只说长跑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学生不知为何可以增强体质,对此运动项目不了解锻炼的目的,那么学生只会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就不会积极的去接受,去练习。
(二)注重体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但还有一点是我们经常忽视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与健康意识培养。在新的课程中加强了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内涵有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运动,喜爱运动,从事运动,从运动中获得健康与快乐。
(三)新课标中更注重健康能力的教育。“增进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的。这里健康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而注重健康能力则主要是指人们自主获得健康的能力。随着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自主地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从而自主地掌握健康的方法,获得健康的能力。
二、践行新课标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网络时代的出现,必然要求中学生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高度自由,协调地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践行新课标,必然要求我们能自觉地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阐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生意义,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的等。同时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自我约束能力意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进行运动技能的示范,学生便会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学生会对教师的态度,行为等进行选择性地模仿,学生通过模仿逐步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地位,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继而不断地完善自我形象。同时,通过教学不同的内容,能对学生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各种信息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灵活性,促进脑细胞的活跃,使整个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得到改善,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消除疲劳,使头脑清醒,精神焕发,提高学习效率。
三、践行新课标的课堂与观念影响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我们体育教师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在课堂上,课程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正在逐渐成为体育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丰富的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但个别对此理解不深,践行不实的教师也有了一些困惑:按照传统的方式开展教学,课难上了!那么如何把握新课标上好师生满意的体育课就成了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和全面落实新课标中的新思维、新理念是成功开启体育教改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汤波、汤利军,中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年。
[2]唐炎,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
[3]周登嵩,新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
- 【发布时间】2016/8/6 14:47:38
- 【点击频次】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