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运用设计生物小实验的方法辅助抽象理论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本文从介绍设计简易小实验的一些方法出发,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设计简易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问题。
关键词:生物小实验;设计;辅助教学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组织好实验教学,而且还要针对一些抽象理论或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简便小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设计了一些简易小实验来辅助学生对一些知识难点的理解,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举一些例子供同仁参考。
一、输导组织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在根、茎、叶等处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简易实验,师生在课前用技剪采集生命力旺盛的新鲜技条,用一纯净水瓶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几滴已溶解的含有食盐的红墨水,然后往瓶中插入1-2支新鲜技条放在阳光下,约30分钟,取出枝条并用枝剪剪断,让学生观察茎的断面有红颜色出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导管这一输导组织的输导作用。
二、关于对分子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科学研究证明,水、氧气、葡萄糖、蔗糖以及其他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关于分子一词对于七年级学生又默生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在上课时设计这样的简便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在一个比较大的烧怀中装满干净的水,然后在一个小烧杯中先配制好带有红颜色的液体(可用稀释的红墨水),然后慢慢地将小烧杯中的液体倒入大烧杯中,学生可观察到红色液体在大烧杯液体中扩散开来,教师指出红色液体的分子已挤进大烧杯的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如此粗浅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一种比较微小的微粒,同时也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为以后九年级化学课中进一步学习分子的知识作辅垫。同时在此也为学生理解如此小的物质微粒能够经过细胞的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原因。
三、消化和吸收
在教学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内容时,“牙齿的咀嚼、肠胃的蠕动、胆汁的乳化等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作用”,许多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教师可这样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取2个烧杯并注入同样多的水,其中1个烧杯里放l整块方糖,另1个烧杯里放碎糖(将与前者同样大小的1块方糖捣碎而成).然后轻轻摇动2个烧杯,观察哪1个烧杯中的糖溶解得快,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前述知识点。
四、测量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肺通气能力大小的指标。在学习肺活量的测量时(测量胸围差),如果学校因没有肺活量计而无法测量时.教师可采取简易办法代替,方法是:让学生先尽量吸气,然后用净一口气吹1个气球.吹完捏紧末端,另1个学生用皮尺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放出气球里的空气,重复上述步骤,一共测量3次,选周长最大的1次计算其体积,便知吹气学生的肺活量。
五、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而当笔者教学生物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学生产生了疑问:血液在心脏这个泵的作用下可以向高处流动吗?为什么呢?动力真的是来自心脏吗?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可针对这一现象设计1个小实验来探究,方法是:用1个塑料瓶灌满稀释的红墨水(代表心脏和血液).盖上盖并连通l根透明塑料管(如医用输液管,用它代表血管),然后将瓶放在胸部,塑料管垂下到脚趾处后再弯上来(注意弯处不要封住管子).塑料管管口与瓶盖齐平并连通1个空瓶,再用力挤压盛有红墨水的塑料瓶(代表血液从心室出发),观察红墨水是否流到空塑料瓶内(代表心房)。再联系心脏有厚厚的心室壁,心室壁由心肌构成,心肌能不断地有节律的自动收缩和舒张,学生便可理解心脏这个“泵”的功能了。
六、输血与血型
在学习“输血与血型”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同型输血”的原则或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血型的人可输入0型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七年级下册第70页“输血关系表”。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分别准备4块标有A型、B型、AB型、0型的硬纸牌,让4名学生持牌上讲台分别扮演“受血者”,台下有4组学生.每组学生分别持牌代表A型、B型、AB型、0型血的人,台上4名学生与台下4个组分别互动表演“受血者”和“献血者”。这样的表演设计可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七、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关于“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可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将2个棉球(1个是干的,1个是湿的)分别包在温度计的圆球上(起始温度均相同),几分钟后观察温度计,发现用湿棉球包的温度计因为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而温度更低.由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八、对于抗体、抗原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有抗体、抗原,教师可这样设计小实验:将l张较硬的纸剪成两半,并要求剪刀处残缺不齐,编上号,一半代表抗体,一半代表抗原;再将多张纸按类似的方法剪开,也编上号。然后让一部分学生拿“抗原”,一部分学生拿“抗体”,看哪些纸张相互之间能吻合,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抗体的专一性及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
九、对健康地生活的理解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们应学会“健康地生活”。故此在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要求人们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并非如此,就拿吸烟有害健康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取一透明干净的玻璃瓶或纯净水饮用瓶,将泡沫或棉花放入瓶中代表人的肺,用一支吸管插入泡沫或棉花中代表人的呼吸道,用凡仕林密封瓶口,点燃几支香烟,用注射用针筒收集烟雾,不断通过吸管向瓶中注射烟雾,约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瓶中的泡沫或棉花纤维变黑;学生惊呼,此时教师顺势引导或通过视频结合中央电视台的报到,讲解很多人饮酒后开车导致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吸烟、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而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认为吸烟很时髦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种种,这些小实验所需的器材简便易得,有些甚至是废物利用.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用心观察和思考即能就地取材。通过设计小实验辅助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初中《生物》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生物小实验;设计;辅助教学
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组织好实验教学,而且还要针对一些抽象理论或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简便小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设计了一些简易小实验来辅助学生对一些知识难点的理解,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举一些例子供同仁参考。
一、输导组织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在根、茎、叶等处具有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教师可以这样设计简易实验,师生在课前用技剪采集生命力旺盛的新鲜技条,用一纯净水瓶装满水并向其中滴几滴已溶解的含有食盐的红墨水,然后往瓶中插入1-2支新鲜技条放在阳光下,约30分钟,取出枝条并用枝剪剪断,让学生观察茎的断面有红颜色出现,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导管这一输导组织的输导作用。
二、关于对分子的理解
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科学研究证明,水、氧气、葡萄糖、蔗糖以及其他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关于分子一词对于七年级学生又默生又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在上课时设计这样的简便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首先教师在一个比较大的烧怀中装满干净的水,然后在一个小烧杯中先配制好带有红颜色的液体(可用稀释的红墨水),然后慢慢地将小烧杯中的液体倒入大烧杯中,学生可观察到红色液体在大烧杯液体中扩散开来,教师指出红色液体的分子已挤进大烧杯的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如此粗浅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是一种比较微小的微粒,同时也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为以后九年级化学课中进一步学习分子的知识作辅垫。同时在此也为学生理解如此小的物质微粒能够经过细胞的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原因。
三、消化和吸收
在教学生物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内容时,“牙齿的咀嚼、肠胃的蠕动、胆汁的乳化等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作用”,许多学生对此不太理解,教师可这样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取2个烧杯并注入同样多的水,其中1个烧杯里放l整块方糖,另1个烧杯里放碎糖(将与前者同样大小的1块方糖捣碎而成).然后轻轻摇动2个烧杯,观察哪1个烧杯中的糖溶解得快,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前述知识点。
四、测量肺活量
肺活量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肺通气能力大小的指标。在学习肺活量的测量时(测量胸围差),如果学校因没有肺活量计而无法测量时.教师可采取简易办法代替,方法是:让学生先尽量吸气,然后用净一口气吹1个气球.吹完捏紧末端,另1个学生用皮尺测量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放出气球里的空气,重复上述步骤,一共测量3次,选周长最大的1次计算其体积,便知吹气学生的肺活量。
五、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而当笔者教学生物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学生产生了疑问:血液在心脏这个泵的作用下可以向高处流动吗?为什么呢?动力真的是来自心脏吗?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可针对这一现象设计1个小实验来探究,方法是:用1个塑料瓶灌满稀释的红墨水(代表心脏和血液).盖上盖并连通l根透明塑料管(如医用输液管,用它代表血管),然后将瓶放在胸部,塑料管垂下到脚趾处后再弯上来(注意弯处不要封住管子).塑料管管口与瓶盖齐平并连通1个空瓶,再用力挤压盛有红墨水的塑料瓶(代表血液从心室出发),观察红墨水是否流到空塑料瓶内(代表心房)。再联系心脏有厚厚的心室壁,心室壁由心肌构成,心肌能不断地有节律的自动收缩和舒张,学生便可理解心脏这个“泵”的功能了。
六、输血与血型
在学习“输血与血型”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同型输血”的原则或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血型的人可输入0型血外,也可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七年级下册第70页“输血关系表”。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分别准备4块标有A型、B型、AB型、0型的硬纸牌,让4名学生持牌上讲台分别扮演“受血者”,台下有4组学生.每组学生分别持牌代表A型、B型、AB型、0型血的人,台上4名学生与台下4个组分别互动表演“受血者”和“献血者”。这样的表演设计可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七、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关于“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可设计如下实验来验证:将2个棉球(1个是干的,1个是湿的)分别包在温度计的圆球上(起始温度均相同),几分钟后观察温度计,发现用湿棉球包的温度计因为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而温度更低.由此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皮肤排出汗液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八、对于抗体、抗原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有抗体、抗原,教师可这样设计小实验:将l张较硬的纸剪成两半,并要求剪刀处残缺不齐,编上号,一半代表抗体,一半代表抗原;再将多张纸按类似的方法剪开,也编上号。然后让一部分学生拿“抗原”,一部分学生拿“抗体”,看哪些纸张相互之间能吻合,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抗体的专一性及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
九、对健康地生活的理解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们应学会“健康地生活”。故此在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八单元第三章第二节要求人们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并非如此,就拿吸烟有害健康来说,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取一透明干净的玻璃瓶或纯净水饮用瓶,将泡沫或棉花放入瓶中代表人的肺,用一支吸管插入泡沫或棉花中代表人的呼吸道,用凡仕林密封瓶口,点燃几支香烟,用注射用针筒收集烟雾,不断通过吸管向瓶中注射烟雾,约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瓶中的泡沫或棉花纤维变黑;学生惊呼,此时教师顺势引导或通过视频结合中央电视台的报到,讲解很多人饮酒后开车导致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吸烟、饮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从而达到矫正青少年学生认为吸烟很时髦的好奇心。
综上所述种种,这些小实验所需的器材简便易得,有些甚至是废物利用.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用心观察和思考即能就地取材。通过设计小实验辅助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初中《生物》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
- 【发布时间】2016/8/6 14:45:35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