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标理念引发的语文教学思考

 

【作者】 余科艺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太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标理念不是重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对传统教学规律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好的方法需要我们与教学内容、学情科学合理运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标理念  引发
  理念指导行为,表现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运用。从新课标践行到现在已有多年,人们对其理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平时实践中,我们看到个别教师“喜亲厌旧”,有了新课标理念,对传统观念和方法嗤之以鼻,对其连声说“不”,认为课改就是革命,就是对传统的舍弃而“再生”,但笔者对这种观点也要说“no”,任何新理念的确立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传统的扬弃和重塑,我们揭开新课程改革的层层面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教育新理念的确立和重构,因此实践新课标理念的教育行为不是重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对传统教学规律的继承和发展、创新。
  一、多读多写,不是机械无效的读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课程标准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人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机械重复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课程标准中,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更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反复训练,不是重复繁琐的练习
   “训练”,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
  先说“练”。叶圣陶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的东西变成自已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吕淑湘非常重视练和怎样练,他认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多练习才能提高。”怎么练?他的意见是,要有“用词、造句的基本练习”,也不能忽视“阅读的综合练习”,“逻辑思维的训练要包括在内”,倡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练习。张志公更是主张,要“扎扎实实把语文训练这一环节抓住”,同时告诫说“凡事总要做得恰当,不要做过头。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而不是从别的什么出发。”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实践”,“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中的一些具体要求,也是在要求“练”。
  再说“训”。叶圣陶先生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不教”。吕叔湘对“训”的表达是“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的能力,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条件,包括图书、仪器和种种实物,也包括教师的诱导、启发、讲解和检查”,“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观的努力”。在“训”的含义中,对老师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练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三、循循善诱,不是步步牵着学生走
  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中,“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成为启发式教学规律的核心内容。大教育家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的想法是当学生苦思冥想也不明白的时候,就应该开导他们;当学生心中有所想又讲不明白的时候,应该启发他们;教给学生知识,是希望他们能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教育包含三个特点:①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②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③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以对待传统教学规律时我们要采取“拿来”态度,大胆扬弃创新,才能使教学创新,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要,才能使我国教育永葆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李翠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
  [2]袁善来。新课标理念下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J].教育探索,2015年。
  [3]刘海燕,对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分析[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8年。
  • 【发布时间】2016/8/6 14:45:18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