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现有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和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地位,忽视了各种非理性、非逻辑的情感因素,造成了种种弊端,对落实素质教学也设置了阻碍。因此,在培养数学素质的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基础数学教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多种国际比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分下的危机”:学生学了扎实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我们的数学“尖子”人材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不多。这一系列现象与教学中不注重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这些缺陷,恰恰表现在缺少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方面。
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辉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数学的历史和科学家的体验表明: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
二、情感教育的任务
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以渗透为主的,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素质教学的需要,情感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信心。
目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必须注重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其次要注意利用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而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用“试一试,你能行”、“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达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都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态度有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初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素材的选取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
四、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因素
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具有直观的、朴素的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其亲切、自然的一面,造成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数学情感结构中,兴趣、动机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只要我们对一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素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一、加强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基础数学教学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多种国际比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高分下的危机”:学生学了扎实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我们的数学“尖子”人材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不多。这一系列现象与教学中不注重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这些缺陷,恰恰表现在缺少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方面。
数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许多辉煌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敏锐的数学直觉、惊人的想象力及追求数学美的思想。数学的历史和科学家的体验表明: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
二、情感教育的任务
由于情感因素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以渗透为主的,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素质教学的需要,情感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信心。
目前,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更苦,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不利的,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学生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数学学习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动机。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发展思维的内在动力。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必须注重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其次要注意利用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习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或发现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而数学学习不能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为此数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用“试一试,你能行”、“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达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都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态度有关,如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虽然不同的个体,其认知发展、情感与意志要素不完全相同,但相同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整体上的一致性,初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素材的选取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
四、挖掘数学内容中丰富的情感因素
数学公式大多具有完美的美学标准,如对称、统一等。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反映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的一致性。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具有直观的、朴素的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其亲切、自然的一面,造成学生情感结构的缺陷。数学情感结构中,兴趣、动机与鉴赏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数学广泛的应用性,只要我们对一些数学问题摒弃要学生“必知其所以然”的要求,那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广泛的数学应用事例和某些超前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是可行的。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素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16/8/4 17:50:48
- 【点击频次】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