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班主任的批评艺术——“点名术”

 

【作者】 潘兰玉

【机构】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班主任对学生的点名批评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当,点名点在“点子上”,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倘若运用得不够好,点名点得太“离谱”,也会产生负面效果。班主任如何取得点名批评的最佳效果,大有讲究。通过多年的班主任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三种方式:
  关键词:旁敲侧击术;激将点名术;见山点名术
  一、迂回点名术,也叫旁敲侧击术
  是指班主任遇到或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后,不正面点名批评,而是从侧面入手或者干脆绕个弯子,面对全体同学,对事不对人的对错误言行提出批评。这样做可以避免出现尴尬局面,消除学生的恐慌和不安心理,从而引起全班学生注意,达到教育目的。
  这种点名术,要求班主任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去窥见其内心世界,把握住其犯错误的真实动机,不作简单粗暴的点名批评,而是使用与错误相关的故事或过渡性语言,听似与其无关,实则与其有关。这样可以形成班集体隐性舆论,去触动犯错误学生,启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例如,我在处理一位学生偷钱的问题时,同学们纷纷要求抓贼,这时我发现有一位同学面红耳赤,烦躁不安。我意识到可能就是这位同学干的,他现在已经后悔莫及,很怕查出来今后没法面对同学老师,没法做人。有句话叫做“抓贼容易育人难”。如果通过这件事能挽救一个人,同时又达到教育全班同学的目的的话,那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吗?想到这里,我开始不动声色的以极其真诚的感情向同学们讲述发生在我们班集体中一件件同学们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动人故事。看到老师如数家珍的讲这些发生在身边的自己的故事,同学们有的激动,有的不好意思,但都为自己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集体而自豪。看到同学们的情绪都平稳下来了,我话锋一转,以极其肯定的语气对那个同学说:“你的钱肯定没丢。我们班这么好的同学能干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吗?很可能是某个同学因一时用急,没来得及跟你打招呼就先借用了你的钱,想以后找个机会及时还你,并无恶意。他没想到的是还没来得及还你就这样闹得沸沸扬扬,反而不好处理了。这个同学现在一定后悔得不得了。我想过段时间这个同学肯定会以某种方式还你的。我们等着他,好么?”果然,拿钱的同学当天下午就悄悄地将钱还给了丢钱的同学。事后总结这件事的时候我又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同学是谁,但他勇敢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洗涤了身上的污点。人不怕犯错误,改了就是好同学。但这件事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深刻的:不打招呼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但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来吧,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他回到我们可爱的集体中来!同时也为我们大家有一颗宽容之心,给了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时间与机会而鼓掌!”长时间的掌声,当然那位同学也在鼓掌,为自己,也为这个能包容他犯错误的班集体。这时候他心里的情感是复杂的:内疚、感激、悔恨、决心……道德观念就这样渗入每个学生的心田中。
  二、激将点名术,又叫反向点名术或故意错向点名术
  是指班主任在知道或不完全知道错误性质或违规对象时,从相反的方面公开点事,并有意弄错错误性质,以幽默、含蓄、委婉的语调刺激同学们,激发其情绪,从而产生不吐不安心理的一种自我质证的诱导性批评方法。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里要求班主任突破点其名、导其错、陈其害的习惯性思维定势,诱导性的促使同学们幡然醒悟,勇敢地自报家门认错。一天,一位同学跑来告诉我说,几个同学用小刀往课桌上戳小窟窿,谁说也不听。我当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种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能马虎从事。于是我平静地走进教室,宣布举行一个“实话实说”主题班会,然后问大家:“谁在家里用小刀戳桌子了?戳了的可以举手吗?”一阵骚动,但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又问(故意错向)大家:“这样看来,自家的桌子是不能用小刀戳的,学校的课桌却可以随意用小刀戳了?”这时,一位稍大些的同学慢慢地举起了手,接着两个、三个……一共有六个同学参加了这个恶作剧。我又说,用小刀戳桌子的同学,大概认为课桌不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所以不心疼,但大家想过没有,我们生活学习的这个班集体、这个学校是不是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家啊?”讨论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同学还作了自我批评,几个满不在乎的同学也在友好而率直的批评面前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这种宽中有严、严中有爱,循循善诱的批评,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和进行思想交锋的时间,同时也提供了思想观念转化的内外条件。
  三、直接点名术,又叫见山点名术
  这种带有公开揭露与批判性质的批评方法,要求班主任选择适当的时机、范围和场合,注意把握分寸。一是在陈述事实时,要实事求是;二是在查找原因时,要客观公正;三是分析厉害时,要恰如其分;四是要讲究语言运用的平滑性,力求措辞委婉,态度诚恳,情理兼融,但又不是轻描淡写。按照这些要求既点名,又点事,还陈其理,动其情,指其道,除可减少被批评对象的难堪和压力外,还可避免大家对“犯规”对象产生歧视感。这也是基于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着情绪的多变性、感情的冲动性、行为的难控性、思想的波动性等特点,有时又出于好奇、一时糊涂做出不当举动的客观实际来考虑的。
  直接点名术虽是情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种“直接”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被点名学生心理上的不快感。因此,有的学生会产生自卑情绪,或表面接受,内心不服,消极对抗等。所以,班主任运用这种点名术的时候,还得在批评其错误后及时做好安抚工作,通过细心观察和交心谈心等方式,尽量发现被点名者身上的闪光点,再选择最佳时机给予公开表扬,绝对不能在点过之后就万事大吉,这是点名批评环节所不可少的。这样,可使被批评的学生感悟到班主任不是有意同他过不去,而是真心实意的在帮助他,他也就乐于接受,乐于改正。
  参考文献:
  【1】陈安福等《课堂教学管理心理》
  【2】朱宁波.重建师生关系.中国教育报[N],2001,2.
  • 【发布时间】2016/8/4 16:51:09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