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探究如何构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李颜秀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欣赏;探究;实践
  审美和创造是美术的本质,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鉴于上述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即以审美和创造为主线,构建“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将美术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而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
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特点,我们运用了“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的课堂教学模式,融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体现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从而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使学生得到生活的体验和艺术创作的乐趣。
  (二)美术学原理
  美术学基本原理之一是:美术是由一定物质材料表现的,具有“可视性”、“空间性”、“造型性”的艺术。无论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均具有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特征。
  美术学基本原理还告诉人们:美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及艺术学科在培养人的心智和情感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替代的,无论是社会还是生命个体的持续均衡、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艺术的审美和创造。
  (三)当代美术教育理论
  当代美术教育理论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审美情感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方式上主张开放性、多元性和实验性,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二、“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教学模式的结构及操作程序
  (一)欣赏与感知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和艺术环境,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以大量图像信息、图片、实物、图案、影视、录像等丰富的视觉材料,对学生进行欣赏导学,欣赏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接受和感知的过程。
  (二)探究与实践
  作为审美和创造的主体,学生在欣赏中已获取的大量的信息,通过思考、选择、整理出一些自己能接受的信息,通过同学之间经验的交流合作,主动自然的提出、总结一些他们感兴趣问题,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形成各自的新的知识经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
  (三)展示评述
  展示评述是美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的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通过展示评述,学生领略成功的喜悦和艺术创作的快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一)感受欣赏创设情境策略
  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认识美术,学习美术。
  如在《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海洋的世界里,各种各样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海洋生物,使学生大开眼界,通过欣赏,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二)营造和谐氛围策略
  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和意见,选择和决定,在教学中要多听学生的意见,多让学生自己拿主意,多给学生提供发表点的机会。由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创作体验的策略
  美术课上要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创作的乐趣,教师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充分展示、欣赏评述的策略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在《让我的飞机飞上蓝天》这一课里,请学生来到操场上,举办一个“飞机”比赛,这样他们的美术兴趣才被激发起来,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四、“欣赏·感知—探究·实践—展示·评述”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学生行为
  (1)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思维活跃,是活动的探索着、体验者。
  (二)教师行为
  (1)教师转变角色,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双向交流和双边教学活动的互动性。
  (2)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3)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体目标
的设计者,活动中不同阶段目标的指导者,参与活动,促进目标的达到。
  (三)教学成效
  体现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个性、创新性、全面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 【发布时间】2016/8/4 16:49:52
  • 【点击频次】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