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徐奇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李场镇斑竹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一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感到枯燥乏味,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热情,因而对数学学习丧失了信心,产生厌烦和自卑的心理。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甚至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并在不同学段划分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古人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即情感也。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因而其学习热情主要靠老师引导和培养。因此,教师如何结合数学抽象而系统的特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通过情感教育,循循诱导,潜移默化,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是日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以美激趣、以美感人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中有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有知识联系结构的美,有思路动态简洁的美,有几何图形的形式美,有数学公式的概括美,它们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为特征表现出它们的美,但这些美学因素难以被学生发现和接受。因为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虽然是真实的,却也是抽象的,要理解和欣赏它,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如:我在教学三年级的《对称》时,先让学生找出学习和生活中见到过的对称的物体,如数字3、0、8等,然后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剪一剪,再做一些对称的动作,最后在音乐中欣赏中外对称的名胜古迹,让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美。最后,我用这两句话总结全课:“对称给我们带来了美,‘美’也是对称的”。这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涨,也鼓舞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我们的教材都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写的,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当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爱数学,用数学,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在教学认识《圆》后,让孩子们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后,让孩子理解修房子、自行车等物体上为什么都要用到三角形?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实验,找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出了圆周率,这时就给学生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还有,在讲《负数》时,也给学生讲我国是最早发现负数的国家,并列举出一些数字进行比较,我国比其他国家早了很多年。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养成自觉学习和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三、利用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动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竞争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还要使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要相互依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一双重教育,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平等竞争,合理竞争。如在《数的意义》复习课时,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对数的意义进行整理,充分体现了小组内的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各小组展示汇报成果,展开激烈的辩论。在结束这节复习课之前,教师为学生再次提供一次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刚才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客观的评价对方小组的整理结果。在这种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喜欢合作、善于合作。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学习成绩也就相应提高了。因此,我们可以确信无疑地说,兴趣情感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是随着兴趣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的。
  四、实践操作,明理动情
  实践是认识的根源,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动脑思维,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至少会达到两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另一方面是“明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与操作,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生动的感知,深刻的理解,牢固的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达到理性和感性的融合。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有意识的唤醒学生的“转化”思维(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而得到其面积公式,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而得到其面积公式等等),让学生动手把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将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容器中,借助已唤醒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观察、讨论、探究悟出算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在美的魅力,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达到“情理相通”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对我们的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位名人说过:“知识只有插上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有富有激情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向往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时刻感受到一种知识的呼唤,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尊重,情感的激发和心灵的关爱。学生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才能满怀激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 【发布时间】2016/8/4 16:47:21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