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及着力点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需要理念先行,也需要教师较强的信息化素养。本文从其必要性的着力点入手,探讨了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必要性 着力点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的确立,“三通两平台”的快速推进以及“班班通”的有效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硬件支撑。现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信息技术正昂首踏进校园,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缘实践,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曾这样定义: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与教学整合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甚至比较薄弱,就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科课程中教与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学科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课标赋予了教育更多责任,认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担当更多,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着力点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需要理念支撑,更需要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才能使其整合出实效。但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本末倒置”之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去设计、开发信息技术资源,而是根据网络下载的课件去开展教学。这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着力点的问题。其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关系到受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TPACK理论可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成长和课堂改革的有效指导理论,他们认为对于TPACK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 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只有清楚地认识,我们才能端正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运用态度,我们才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着力点和实践策略。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从下列要素加以着力思考并找到方法。
(一)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硬件问题。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丰富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有效实施。现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气候中,学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智能交互式电视的“班班通”设备已到位,多媒体教室已建成,这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在基础设施基础上的资源建设。没有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极力引导师生利用四川省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名制注册之外,我们也利用国培平台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建设能力,让他们根据教学所需自主研发定制。
(三)课程相关内容。这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是工具,是为课程化为学生技能的载体。实践中,我们要考虑到课程结构、形态和内容,根据内容来确定是否需要用、怎样应用的问题。
(四)教师、学生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性因素。一方面,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设计、控制课程教学的流程,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因素包括其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与态度,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常常忽略这个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生还要用此来学。这就是上文说到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既是教具,也是学具。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努力付诸实践,以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为出发点,着力研究整合实践,使为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为教学相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鑫,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年。
[2]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3]]马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必要性 着力点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支撑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其引领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渗透,将改变重大教育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对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的确立,“三通两平台”的快速推进以及“班班通”的有效落实,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硬件支撑。现在,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信息技术正昂首踏进校园,与学科教学进行了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缘实践,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现代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李克东教授对信息技术曾这样定义: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而与教学整合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甚至比较薄弱,就学科教学而言,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优化学科课程中教与学过程,即探索如何为学科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有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课标赋予了教育更多责任,认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担当更多,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着力培养、提高学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应用、生成、创造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着力点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需要理念支撑,更需要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才能使其整合出实效。但实践中,我们很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本末倒置”之嫌,不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去设计、开发信息技术资源,而是根据网络下载的课件去开展教学。这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着力点的问题。其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关系到受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TPACK理论可以成为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成长和课堂改革的有效指导理论,他们认为对于TPACK的研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师的TPACK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能力。TPACK 框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四个复合要素,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只有清楚地认识,我们才能端正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运用态度,我们才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着力点和实践策略。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从下列要素加以着力思考并找到方法。
(一)信息基础设施。这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硬件问题。因地制宜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丰富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不可能有信息技术与整合的有效实施。现在“三通两平台”建设的大气候中,学校进行了信息化建设,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或智能交互式电视的“班班通”设备已到位,多媒体教室已建成,这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在基础设施基础上的资源建设。没有资源,就不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除了极力引导师生利用四川省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名制注册之外,我们也利用国培平台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资源开发,建设能力,让他们根据教学所需自主研发定制。
(三)课程相关内容。这是教学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是工具,是为课程化为学生技能的载体。实践中,我们要考虑到课程结构、形态和内容,根据内容来确定是否需要用、怎样应用的问题。
(四)教师、学生方面。教师与学生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体性因素。一方面,教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设计、控制课程教学的流程,是整个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因素包括其参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与态度,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课程整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常常忽略这个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生还要用此来学。这就是上文说到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既是教具,也是学具。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更需要我们努力付诸实践,以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为出发点,着力研究整合实践,使为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为教学相长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鑫,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年。
[2]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
[3]]马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
- 【发布时间】2016/8/4 16:47:07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