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创设情境是小学思想品德去枯燥化的有效策略,也是提高其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由于情境创设方式很多,我们要注意因课制宜选取方式。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情境 创设
我们知道,小学思品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有效平台。但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较空洞抽象,加上以“说教”为主教育方式,使得思品学习更加枯燥,导致很多学生“谈思色变”,不愿学习思想课。在大力倡导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我们如何让学生学而有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我们必须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情境进行思品教学,是取得提高有效性的良好策略。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能理解与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更是有困难的。我们知道,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方式单一,氛围沉闷,缺少活力,受到压抑的学生心理有不自由感和不安全感,进而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其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了。而创设活动体验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较好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特别是愉悦体验。
二、创设信息技术情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了教室,与学科教学进行了很好整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手段就是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体进行集成交互,能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多种方式作用于人的感官,既拓展了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功能很多,特别是这两项重要的教学功能我们应充分运用。一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艺术性特点,可以使用它展现生动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把难以表达的德育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耳闻目睹的生动形象,增强政治课的感染力。这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这是一篇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困难这一内容,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好吗?请看电子白板---关于水污染的画面,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实例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其实践策略就是“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这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必须呼唤创设生活实例情境,生活化教学。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
四、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而我们小学生由于没有质疑习惯,无法从一些现象质疑出新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引起学生思考。而这引发的导火索就是创设问题诱思情境。所谓“问题诱思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诱发学生思考为目睥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载体,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的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成为自觉学习主体,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之,正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创设情境的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但有一条我们必须记住,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情境创设的功能,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为取悦学生而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李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2]陈佐裕,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创设探研[J].考试与评价,2014年。
[3]黄玲尔,加强品德教学研究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4]兰巧云,情景教学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2015年。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情境 创设
我们知道,小学思品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有效平台。但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较空洞抽象,加上以“说教”为主教育方式,使得思品学习更加枯燥,导致很多学生“谈思色变”,不愿学习思想课。在大力倡导激发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我们如何让学生学而有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我们必须应解决的首要问题。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情境进行思品教学,是取得提高有效性的良好策略。
一、创设活动体验情境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的小学生来说,要能理解与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能力更是有困难的。我们知道, 思想品德课重在激情、明理、导行。要使学生学得好,关键在于使学生乐意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也就是使他们从学习的内部获得学习的推动力。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课堂学习方式单一,氛围沉闷,缺少活力,受到压抑的学生心理有不自由感和不安全感,进而缺乏自主性、参与性和愉快感,其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低了。而创设活动体验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较好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感受,特别是愉悦体验。
二、创设信息技术情境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手段走进了教室,与学科教学进行了很好整合。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手段就是将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体进行集成交互,能创设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多种方式作用于人的感官,既拓展了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实践告诉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功能很多,特别是这两项重要的教学功能我们应充分运用。一方面,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和艺术性特点,可以使用它展现生动的图片、视频和优美的音乐把难以表达的德育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耳闻目睹的生动形象,增强政治课的感染力。这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从一滴水说起”时,这是一篇让学生了解淡水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困难这一内容,知道我国很多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如果只凭课本的内容根本达不到教育目的。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把世界各地缺水的图片做成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缺水地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看完后学生们震惊了,啊,还有这样的地方,他们简直不敢相信,有的说:老师把我们这边的水给他们运去,这时我趁机提出我们这里会出现水危机吗?同学都说不会。这时我追问一句:真的不好吗?请看电子白板---关于水污染的画面,看后分组讨论积极汇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与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的情感体验,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实例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其实践策略就是“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这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必须呼唤创设生活实例情境,生活化教学。我们知道,小学生对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形成良好道德。
四、创设问题诱思情境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而我们小学生由于没有质疑习惯,无法从一些现象质疑出新的问题来。这就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引起学生思考。而这引发的导火索就是创设问题诱思情境。所谓“问题诱思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诱发学生思考为目睥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在问题情境中,问题为主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思维服务,情境为载体,为问题服务,它起着烘托情感、铺垫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问题情境不同于简单的发问,而是通过情境的烘托,使问题的提出能与学生的情感有效结合,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愿意克服思维障碍,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地把思维引向深入,成为自觉学习主体,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
总之,正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创设情境的也是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的。但有一条我们必须记住,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我们要因课制宜,因人而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情境创设的功能,而不是为情境而情境,为取悦学生而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李倩,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上的情境创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2]陈佐裕,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创设探研[J].考试与评价,2014年。
[3]黄玲尔,加强品德教学研究 提升学生道德品质[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4]兰巧云,情景教学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的应用[J].山海经,2015年。
- 【发布时间】2016/8/4 16:41:52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