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谈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

 

【作者】 陈成明

【机构】 苍梧县石桥镇塘蓬希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把要学生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学习, 现在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数学理念和更新的教改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我力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数学。
  关键词:兴趣   规律   奥秘   欲望
  一、课堂教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1、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把附近一幢大家所熟悉的楼房拍照下来,并且做成课件。在课堂导入中,我把充满数学知识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们发现原来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应用。
  2、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规律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问题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事情,设计了一系列的方程应用题: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规律。
  二、在教材例题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让学生掌握新知识
  (1)感知生活知识,探究数学奥秘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并最终走向社会,所以课程教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将学生校内外的生活体验与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与依据。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不能受教材的束缚,要学会灵活处理教材,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教学《乘法应用题与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到超市购物结算时拿到的结算清单,从清单上找到单价、数量、总价,知道已知单价和数量用乘法就可以算出总价来,让学生认识到“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枯燥的数学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再如在教学“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前,根据我班同学曾经组织去过梧州太和公园春游这一生活体验,我设计全班同学坐中巴去太和公园春游这一情境,出示例题:我们坐的中巴从学校出发,每小时行驶30千米,经过了半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你们能算出学校到达目的地有多远吗?通到计算让学生认识到知道速度和时间就可以用乘法计算出路程来,从而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个数量关系,这样就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以上例子都是许多学生都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而对日常生活问题则常常会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如果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置于教学情境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积极性的激发,而且也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亲历做数学过程,体验实践数学的欲望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例如:我教学《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时,设计的练习形式就是:模拟商场购物的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并得到主动发展。我把商场快报上的商品图案和价格剪下来,当作商品发到四人小组里,要求学生把课堂当作超市,每人每次购买两件商品,并列出横式、竖式,算出应付的钱数。比一比,谁购买的商品最多,谁就是超级大赢家。想不想参加?这一下,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人人跃跃欲试。还没等我发号令,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从桌面上的商品图案中选购自己喜欢的物品,计算着应付的钱数。大约十分钟后,我检查结果,小数加法计算,最多的写了二十多道,写了15道的是大多数,最少的写了5道。我表扬了学生,并评出超级大赢家,学生们兴奋得很,要求再来。我说,换一种方法好吗?请你选两种商品,比较这两种商品的价格,那种贵或那种便宜?要算出贵多少或便宜多少?用什么方法算呢?你能行吗?学生又兴奋起来,从桌面上你挑我选地拿着商品图案,开始了小数减法的计算。
  这样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大课堂,亲历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不仅达到了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目标,且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直入数学问题。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下转第7页)(上接第56页)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我在教学“小数的认识和计算”时,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境,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要求学生此次活动的钱数都要以“元”为单位进行交易。如一个学生拿5元钱买单价是1元2角的圆珠笔两支,单价是5角的橡皮一块,售票员应找回多少钱?1元2角等于多少元?5角等于多少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1)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2)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乙或丙)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分别为720元、 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丙种价格太贵,甲、乙规格相同,价格均在800元以内,但乙的价格太便宜,可能质量不够好,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四、参与生活实践,认识数学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由此可以说,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近感的内容。当教学内容确定之后,不同的内容,将会对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就会使教学活动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有趣的内容,将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
  • 【发布时间】2016/8/4 16:41:17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