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本文从“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掌握算理;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重视错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探索。
关键词:兴趣 算理 培养 活动 算法 习惯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地参与,因此计算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了计算地学习,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并提高其计算能力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教学谈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就数学本身,特别是数学计算教学而言,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只是在玩一系列的数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比起好玩的游戏,卡通漫画和好看的电视来说,数学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它呢?按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渗入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
二、掌握算理
1、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2、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比如:在课上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计算题,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然后全班交流答案,给黑板上做对的学生所在小组记分,最后统计小组的得分,评出计算先进小组。虽然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游戏,但由于学生们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使这样的小活动每次都精彩激烈。还有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减法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387-9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387分成300和87,用300-99=201,201+87=288;有把99看成100,用387-100+1=288;有把99分成90和9,用387-90-9=288;有把387看成400,用400-99-13=28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又如“加法简便计算”一课,在探讨289+103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289分成200和89,用200+100+89+3=392;有把103分成100和3,用289+100+3=392;…再如研究32×125时,可以把32写成8×4,即125×8×4=1000×4=4000,也可以写成8×4×25×5=8×100×5=40×100=1000…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使他们养成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计算法则、定律,认真教学指导学生。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
关键词:兴趣 算理 培养 活动 算法 习惯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等都需要计算活动地参与,因此计算教学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了计算地学习,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因此帮助学生形成并提高其计算能力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我个人的教学谈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就数学本身,特别是数学计算教学而言,好象只是枯燥乏味的数字“开会”,只是在玩一系列的数字游戏。对于小学生,比起好玩的游戏,卡通漫画和好看的电视来说,数学真可以算得上是乏味到家。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它呢?按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当渗入游戏可以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
二、掌握算理
1、运用迁移规律,加强计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算理和法则。
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如果不懂算理,只是机械训练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重视讲清算理,就能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还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计算教学定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2、利用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时,可利用教具演示或学具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多彩的活动丰富枯燥的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比如:在课上可以开展小组竞赛形式的计算比赛,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做计算题,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然后全班交流答案,给黑板上做对的学生所在小组记分,最后统计小组的得分,评出计算先进小组。虽然看似简单的一个小游戏,但由于学生们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使这样的小活动每次都精彩激烈。还有抢答、开小火车、闯关等游戏,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以“减法简便计算”为例,在探讨387-9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有把387分成300和87,用300-99=201,201+87=288;有把99看成100,用387-100+1=288;有把99分成90和9,用387-90-9=288;有把387看成400,用400-99-13=288;有用横式直接算得,有用竖式计算的…又如“加法简便计算”一课,在探讨289+103时,学生纷纷发表了如下解法:有把289分成200和89,用200+100+89+3=392;有把103分成100和3,用289+100+3=392;…再如研究32×125时,可以把32写成8×4,即125×8×4=1000×4=4000,也可以写成8×4×25×5=8×100×5=40×100=1000…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
五、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知错的基础一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使他们养成计算完毕后自觉检查和验算、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计算法则、定律,认真教学指导学生。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成效。
- 【发布时间】2016/8/4 16:37:27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