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当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已不仅仅指教师问学生,还应包括学生问老师,以此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即反向的质疑。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相当重要。
关键词:质疑问难 主动性 主导作用
《论语》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颜渊对孔子的教学方法的称道。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设置疑问,启发诱导,“润物无声”则会使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可以看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已不仅仅指教师问学生,还应包括学生问老师,教师问学生,无疑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即反向的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将“质疑”引入课堂关键是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奇异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讲授“9的乘法口诀”一部分内容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有的同学想到: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的根据前面的知识想到:9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9;还有的同学想到:9的乘法口诀一定是从一九到九九……接着问:“你能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推出9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沸腾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随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在教学概念时,可让学生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教学计算时,可让学生这样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 ÷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 教学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这样想: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让学生知道质疑问难的作用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好质疑问难。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思,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才会真正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性人才,难怪陶行知会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关键词:质疑问难 主动性 主导作用
《论语》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颜渊对孔子的教学方法的称道。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设置疑问,启发诱导,“润物无声”则会使学生心领神会豁然开朗。可以看出当今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已不仅仅指教师问学生,还应包括学生问老师,教师问学生,无疑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要激发学生深思善问,即反向的质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将“质疑”引入课堂关键是要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奇异感。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讲授“9的乘法口诀”一部分内容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有的同学想到: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的根据前面的知识想到:9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9;还有的同学想到:9的乘法口诀一定是从一九到九九……接着问:“你能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推出9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沸腾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随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如在教学概念时,可让学生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教学计算时,可让学生这样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 ÷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 教学应用题时,可让学生这样想: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让学生知道质疑问难的作用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好质疑问难。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思,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才会真正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性人才,难怪陶行知会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发布时间】2016/8/4 16:34:56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