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教育永恒的主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课堂,从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有效方法、重要手段与途径等方面展开探讨,认为可以通过课堂的参与、质疑、操作、实践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参与、质疑、操作、实践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一、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创造条件。所以,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例如:我在教学16+7这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探索,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结果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①先算6+7=13,再算10+13=23;②把7分成4和3,先算16+4=20,在算20+3=23;③先算6+4=10, 10+10=20,再算20+3=23……在此基础上引导交流,讨论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交流方法——比较感受等教学环节,先试一试,后议一议,再比一比,最后想一想,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 质疑——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有效方法
科学家们认为:“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而数学家则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地设置疑问,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边讲边慢慢演示);②如果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长方体,你觉得应该怎样剪?怎样折?(与同伴进行交流);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④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⑤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增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怎样变化?
通过这样层层设疑,学生的心理也随之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探求知识发展问题的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以唐僧师徒分桃子的故事,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通过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分,每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有一学生说,刚才的几种折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是不是经过这一点任意折都能平均分?很多同学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操作——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的重要。学生只有在摆摆、数数、画画、量量等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米尺、卷尺等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语、数课本的厚度,指甲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获得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四、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例如:教学“千(下转第97页)(上接第40页)米的认识”时,把学生带到操场,在一百米的跑道上进行跑步比赛,学生玩的十分开心,然后让学生按平时正常走路的速度用“数步子”的方法,数数一百米要走几步?通过自己的实践,知道了1千米有多长。(百米跑道10倍的长度)放学后,让孩子们用“数步子”的方法,数一数从学校到家要走多少步?大约有多少米或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小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12):100;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11):3-6;
3.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09、01.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参与、质疑、操作、实践
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一、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为主动的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创造条件。所以,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例如:我在教学16+7这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时,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探索,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结果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①先算6+7=13,再算10+13=23;②把7分成4和3,先算16+4=20,在算20+3=23;③先算6+4=10, 10+10=20,再算20+3=23……在此基础上引导交流,讨论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交流方法——比较感受等教学环节,先试一试,后议一议,再比一比,最后想一想,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 质疑——点燃学生创新火花的有效方法
科学家们认为:“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而数学家则认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当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创设疑问的时机,有意地设置疑问,以刺激思维,丰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的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边讲边慢慢演示);②如果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成一个无盖长方体,你觉得应该怎样剪?怎样折?(与同伴进行交流);③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与折成的无盖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④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⑤随着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的增大,所折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怎样变化?
通过这样层层设疑,学生的心理也随之紧张起来,求知欲也高涨起来。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探求知识发展问题的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不断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以唐僧师徒分桃子的故事,把学生引入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通过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分,每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有一学生说,刚才的几种折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是不是经过这一点任意折都能平均分?很多同学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操作——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实践表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去开动脑筋,动手动脑,可以相互促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十分的重要。学生只有在摆摆、数数、画画、量量等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米尺、卷尺等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动手量一量语、数课本的厚度,指甲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获得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体验到学数学的快乐。
四、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例如:教学“千(下转第97页)(上接第40页)米的认识”时,把学生带到操场,在一百米的跑道上进行跑步比赛,学生玩的十分开心,然后让学生按平时正常走路的速度用“数步子”的方法,数数一百米要走几步?通过自己的实践,知道了1千米有多长。(百米跑道10倍的长度)放学后,让孩子们用“数步子”的方法,数一数从学校到家要走多少步?大约有多少米或多少千米?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支点,并以科学的方法加以训练,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小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12):100;
2.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11):3-6;
3. 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09、01.
- 【发布时间】2016/8/4 16:26:46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