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作者】 吐尔逊江.木萨

【机构】 新疆且末县阔什萨特玛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作为小学音乐新课程重要内容之一的音乐欣赏课,是让学生感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对培养中小学生优良的品德、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敏锐的听觉感受力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主要是借助声音的流动即声音的高低、强弱、缓急、稳定性、和谐与不和谐等形式,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并诉诸人们的听觉,从而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艺术。
  关键词:创新音乐;审美体验;实践能力
  一、运用学科和教学手段综合感知理解音乐,创新音乐表现方式
  1、唱一唱主题旋律。有些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发现多次出现的主题曲调,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2、拍一拍节奏。可以是身势律动,再进一层的话也可以选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击拍参与音乐表现,借此手段来欣赏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在音乐上,有效地参与了“听”这个环节,做到了真正地聆听音乐。
  3、变一变节拍。有的乐曲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通过变换节拍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通过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更好地体验音乐。
  4、讲一讲故事。对于低年级孩子,听故事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有的音乐作品,老师可以根据音乐的情节及表现要素的变化编创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将整首音乐“串”起来,增强欣赏课的吸引力。
  5、跳一跳舞蹈。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感受音乐以后,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音乐产生动作反应。
  6、画一画图谱。如果说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音乐,那么听音乐画图则是用图像来表现音乐,引导学生从“听”引发“感觉”,进而产生“形象”,以简单的线条、色彩或直觉反应来表现音乐。实践证明,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效果。
  7、朗诵朗诵诗歌。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互相沟通综合,有些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首精美的诗篇,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春晓》便是一堂音乐与语文学科精彩结合的课例,教学中,老师可从诵读唐诗《春晓》入手,引出歌曲《春晓》并学唱,然后让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探究,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歌曲《春晓》,定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8、了解了解人文。一首作品一定有着它特有的历史创作背景、文化创作背景、民族文化背景等,挖掘这些人文的内涵更有利于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同时可以借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人文科学的知识性。
  二、创设美的情境,挖掘音乐作品形象,激发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既表现情感,又激发情感,它能直接表现人的心情,抒发人的内心感受。新课开始,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急于想听的心理,进行赏前点拨,将音乐欣赏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融入一段精彩的导语,此时,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双眼流露出企盼的神情,最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内心充满迫切想听一听这美妙旋律的强烈愿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奋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
  三、强化学生主体,减少课堂约束,增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
  在音乐欣赏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那就是注意把握教学活动的“多”与“少”。
  多聆听,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感受音乐的基础,乐感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听觉的训练,“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兴趣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多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欲望。问题是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催化剂,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的欲望,与孩子互动,展开师生对话,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多参与,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只有学生真正有效的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
  少讲解,引领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少讲”并不是不讲,“少”意味着“精”,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作品适合让孩子自己去感悟的就不讲,而有些作品在欣赏前就要作适当的讲解。
  少束缚,鼓励学生拓展想象力、创造力。在欣赏活动中,可以积极设计和组织孩子开展参与性活动,指导孩子把音乐想象出来的东西,用形象生动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结合律动或即兴表演,表现音乐内涵,加深对乐曲内涵的理解。
  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最根本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我们更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的特点出发,在听赏音乐中启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 【发布时间】2016/7/6 17:13:06
  • 【点击频次】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