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朗读的探究性尝试

 

【作者】 屈小琴

【机构】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美国杰出作家、著名演说家马克·吐温自称“经常玩停顿这个把戏,如同孩子们玩弄玩具一样”。也有人说,朗读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停顿的艺术。总之,朗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实施探究性朗读,让学生学会自读自悟,提高朗读效果,下面我谈一下。
  关键词:借助停顿;借助重音;借助角色;探究性朗读;
  一、借助停顿的确定实施探究性朗读 
  由于停顿的千变万化能给语言带来丰富的表现力,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玩弄”(探究)停顿,借助恰当的停顿再现文章人物的情态、神气,与文章进行深入的对话,加深对文章人物的认识、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作者用了一个象声词“扑扑扑”描写狼摇尾巴发出的响声,三个“扑”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一位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朗读: 
  师:这三个字怎样读才能体现狼的特点?请根据你的理解给它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或停顿声调符号,尝试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1:狼的尾巴很硬,摇起来既生硬又短促,应读成“扑、\扑、\扑”。 
  生2:狼平常没有摇尾巴的习惯,今天是想冒充善良的、忠诚的狗,所以摇起来节奏不匀称,应读“扑、\扑扑(或扑扑、\扑)”。 
  生3:狗摇尾巴是有节奏的、优美的、很自然的,但狼做不到,显得很笨拙,一下一下的,读起来声调应下抑:“扑——↓扑——↓扑——↓”。 
  生4:狼假装温和的样子,但尾巴很硬,摇起来角度小,也不连续,就像间隔着休止符:“扑。‖扑。‖扑。” 
  这样仔细推敲,反复玩味,细心揣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分清了真善美和假恶丑,陶冶了孩子的情操。指导的是朗读,感悟的却不仅仅是朗读的技巧,更是对文章人物、意 
  二、借助重音的处理实施探究性朗读 
  在一句话里,哪些词该重读,哪些词该轻读,这是由词、段落甚至篇章的意蕴以及词的用法所决定的。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进行思考、探索,通过尝试朗读,最终真切地表达出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如《鸟的天堂》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学生试读时,有的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然,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没有到位。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如“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一个朋友说是两株”等语句,帮助他们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经过比较探究,学生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株”,与前文的“许多株”、“两株”形成对比重音,从而强调不是作者说的“许多株”,也不是朋友说的“两株”,由此突出榕树之大与作者的惊奇之感。朗读到位了,学生对作者的感受也体会得更深了。 
  三、借助语气节奏的确定与评议实施探究性朗读 
  朗读是一种过程,是“你中发现我,我中发现你”的过程,是“我思”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宜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而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获得朗读的规律和技巧。 
  《穷人》一文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小孩后,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怎样使学生读好这一部分内容?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段文章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生1:我认为这段话主要可以分为三层来读,每一层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比如: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一层,语调是从高到低,表现的是桑娜从激动高昂到联想思考,想起自己生活的困难、丈夫的劳累。 
  生2:我觉得在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一句时,也可以用较慢、较轻的语气来表现桑娜的担忧与不安,并且要边读边想丈夫可能会说的内容。 
  生3:我觉得“……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这句(层),应该用惊疑、害怕的语气读,省略号表示桑娜错把屋外风雨声、波浪声当作丈夫回来时发出的声音,停顿较长,两个短句,前者稍快,后者稍缓。 
  生4:有的同学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这句时调子很高,我觉得也可以用较低的语调来表现。 
  生5:我认为“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句(层)应该用坚定有力的语气读,体现出桑娜要收留两个孩子的坚定决心和善良品质。通过这一番的讨论探究,学生对朗读这一段话的语气节奏有了清晰的感受,并在朗读练习时做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借助角色转换实施探究性朗读 
  朗读时,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互换角色,设身处地地感人物之所感,思人物之所思,寻求与作者、与人物的对话融合,这一寻求过程就是探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常要引导学生自问:“我是文中的某某,那么我该怎么说话,怎么行动,带着怎样的表情?”“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这种’人,我应该怎样说话?”探究性朗读就从这些问题开始,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着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与文本之间的契合度。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初始,一般先以五言诗相对固定的节奏处理末句的停顿:低头/思做乡。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入境:你想念过亲人、朋友吗?假如你正在思念家乡、亲人、朋友,你会怎么读这句诗?学生尝试边读边想象,经过反复的吟咏感悟,比较推敲后发现,打破固定的停顿形式,读成:低头/思/故/乡,更能表现思乡情深又无处诉说的情感。这个诵读转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上下寻觅,左右求索的过程,形式上是声音形态的探究,实质上是寻求声音与意味的融合,是对“情”、“文”、“声”三者关系的探寻,是一个以发声过程作为中介所进行的探究。
  • 【发布时间】2016/7/6 17:11:47
  • 【点击频次】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