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实践,积极创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内容 方式 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实践,积极创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一)明确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 发展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 自然 、对 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围绕这个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设计具体目标和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课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要有预见性。在活动项目、主题或活动内容 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学习 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 问题 ,提出 研究的课题,并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调查、访问、实验、劳动等,进行探究,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浅尝辄止,保持持续的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积极为学生进一步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兴趣、信心,最终解决问题。
(二)整合内容、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是综合性与独特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设计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设计、整合学习活动内容、手段。综合活动主题力求做到:在研究活动中服务,在服务、劳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最大限度达成总目标。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参与人员数量等,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 自主选择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发展自己的特长。
2.年级特色板块。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及视野局限性,在“自主选择板块”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各年级学生统一的活动内容,做到一个年级一个特色,让学生接触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各年级根据年级特色开设年级特色板块课程,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的活动,例如,在非毕业班中,由于课余时间充裕,可以组织环境保护课题组、社区服务小组等,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此类健康有益的活动,能初步了解各种活动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全员参与板块。以发挥教育教学中各教育因素的“协同效应”为其具体追求目标,通过将各种教育因素加以协同综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潜能,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多样形式、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习活动,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门课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其活动方式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的多样性。根据学习问题的情境、活动层次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或遵循 科学 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 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活动方式。
2. 开展设计 应用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应用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如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设计出实施方法。应用阶段着重把设计、构思应用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针对性和操作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可以开展“粉笔擦设计”“节水用具的设计”等课题研究。
3.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提出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目标,确定地点、对象和时间,制订活动方案。其次,与考察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确定具体时间,准备活动设备。再次,进入现场,收集资料。最后,撰写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相互交流,进行活动总结。例如,可以选择“环境污染及治理”“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课题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内容 方式 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师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自主实践,积极创造。在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一)明确目标、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 发展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 自然 、对 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为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应围绕这个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设计具体目标和主题,开展活动。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课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要有预见性。在活动项目、主题或活动内容 确定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 学习 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 问题 ,提出 研究的课题,并在生活环境中展开调查、访问、实验、劳动等,进行探究,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识。为了防止学生对所从事的活动浅尝辄止,保持持续的兴趣,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积极为学生进一步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帮助,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兴趣、信心,最终解决问题。
(二)整合内容、手段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是综合性与独特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此,在设计任何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反省自我,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设计、整合学习活动内容、手段。综合活动主题力求做到:在研究活动中服务,在服务、劳动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实施具体的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各领域任务和内容的相互渗透和延伸,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最大限度达成总目标。在设计活动主题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参与人员数量等,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1. 自主选择板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小组,发展自己的特长。
2.年级特色板块。考虑到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及视野局限性,在“自主选择板块”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各年级学生统一的活动内容,做到一个年级一个特色,让学生接触多样的学习内容,拓宽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各年级根据年级特色开设年级特色板块课程,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的活动,例如,在非毕业班中,由于课余时间充裕,可以组织环境保护课题组、社区服务小组等,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种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到此类健康有益的活动,能初步了解各种活动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3.全员参与板块。以发挥教育教学中各教育因素的“协同效应”为其具体追求目标,通过将各种教育因素加以协同综合,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潜能,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三)多样形式、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习活动,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的提高。这门课的实施过程实质上就是其活动方式的具体展开过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等具有多样性,就决定了其学习活动的形式、方式的多样性。根据学习问题的情境、活动层次等,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是在学习过程中模仿或遵循 科学 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自主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 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报告或研究论文的学习活动方式。
2. 开展设计 应用性的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目标。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即设计阶段和应用阶段。设计阶段,主要是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如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设计出实施方法。应用阶段着重把设计、构思应用于解决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强调针对性和操作性,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可以开展“粉笔擦设计”“节水用具的设计”等课题研究。
3.进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积累和文化积累。基本操作过程是:首先,提出考察、参观、访问的主题、目标,确定地点、对象和时间,制订活动方案。其次,与考察对象(人或机构)取得联系,确定具体时间,准备活动设备。再次,进入现场,收集资料。最后,撰写参观、访问的活动报告,相互交流,进行活动总结。例如,可以选择“环境污染及治理”“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等课题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 【发布时间】2016/7/6 17:08:37
- 【点击频次】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