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培养
【关键词】 ;
【正文】从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诞生,经历了30多年。期间,全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各级学校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2013年《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公布实施以来,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投入加大,到目前为止,我县所有农村中小学全部建成标准化微机室,实现网络覆盖。在信息技术硬件建设方面,达到了《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为全面落实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保证,因此,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培养计算机素养,才能使学生爱动、爱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以下是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出来的观点:
一、上机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想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上机操作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所以,上机操作实践是培养兴趣的基础,是探究创造的基础。
二、适当引入电脑游戏,激发兴趣
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的能力处在萌芽之中。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技能的初步发展,在低年级上信息技术课的知识非常困难。但是孩子们对有动感、有情节故事和有强烈色彩的东西有好奇心。我利于这个特点用fiash设计了与教学有关的简单动画片,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我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并配上的音乐,让学生欣赏,等他们沉浸在奇妙的故事和场景中时,慢慢停下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老师用计算机制作出来的,通过努力,你们也能制作,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讲解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竞赛,强化兴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在学习powerpoint2003时,制作“我的家”ppt,供全班同学欣赏。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帮带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为学习的必然。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差异、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学习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要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完善学习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失败、体验成功,最终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上机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提供帮助,共同学习,这样就有效地带动了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性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调动学习兴趣
1、对学生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在此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往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提醒:你可能没有挺清楚老的的话,听听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好不好?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至于失去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
2、对作品的评价: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作品的好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发展的角度去评判,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愉快的心理体验,重点应该放在对软件的应用程度上。
3、学生参入的综合性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评价要是没有学生的参入,课堂是不完整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入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评价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等。实践证明,能引导学生已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重视它,并注意在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且能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轻松的、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态度投入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学习效果就会节节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个人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培养计算机素养,才能使学生爱动、爱学,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下自主的学习。以下是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出来的观点:
一、上机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材。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兴趣从哪儿来,如何让这位最好的教师发挥最大的作用,小学生想学习计算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玩,而上机操作无疑是激发兴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所以,上机操作实践是培养兴趣的基础,是探究创造的基础。
二、适当引入电脑游戏,激发兴趣
电脑游戏由于具有极强的趣味性、挑战性,对学生来说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在教学中如果能因势利导,把“游戏”适时引入课堂,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势能转化为动能,就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操作的手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的能力处在萌芽之中。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技能的初步发展,在低年级上信息技术课的知识非常困难。但是孩子们对有动感、有情节故事和有强烈色彩的东西有好奇心。我利于这个特点用fiash设计了与教学有关的简单动画片,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我将教学内容编制成动画故事并配上的音乐,让学生欣赏,等他们沉浸在奇妙的故事和场景中时,慢慢停下来告诉他们这些都是老师用计算机制作出来的,通过努力,你们也能制作,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再讲解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使学生产生最初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竞赛,强化兴趣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在计算机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在键盘操作练习时,进行键盘录入的比赛;在画图教学时,评选最佳小画家;在学习powerpoint2003时,制作“我的家”ppt,供全班同学欣赏。
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发挥优秀学生的帮带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实现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为学习的必然。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基础差异、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学习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所以要通过研究学习过程、完善学习过程、感悟学习过程,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失败、体验成功,最终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上机时,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提供帮助,共同学习,这样就有效地带动了更多同学的学习兴趣。
五、鼓励性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调动学习兴趣
1、对学生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多,在此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往往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当学生的回答有明显的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提醒:你可能没有挺清楚老的的话,听听其他的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好不好?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至于失去再次回答问题的勇气。
2、对作品的评价: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作品的好坏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发展的角度去评判,重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以及愉快的心理体验,重点应该放在对软件的应用程度上。
3、学生参入的综合性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评价要是没有学生的参入,课堂是不完整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参入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评价同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评价自己的成功与不足等。实践证明,能引导学生已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重视它,并注意在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且能不断的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轻松的、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态度投入学习,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长久不衰,持之以恒,学习效果就会节节提高。
- 【发布时间】2016/7/6 17:03:25
- 【点击频次】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