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 刘凤萍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首阳山旅游度假区贵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器材,创造性地使用,设法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巧妙创造 突破难点 ;巧妙创造 突破难点;巧借资源,呈现真实;音语联姻  加强感悟。
  关键词:多媒体  创设意境  优化 课堂教学
  广大的农村小学条件差,电教装备薄弱,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投影。我们立足于学校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电教媒体,让学生认识学习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的一些做法:   
  一、 创设意境,激发情感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我先播放录象:十月一日的天安门广场,万人瞩目下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情景;奥运健儿勇夺冠军后含泪注视国旗和身披国旗绕场奔跑的动人画面。此情景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的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了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起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呀,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 巧妙创造 突破难点  
  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由蝌蚪到青蛙的变化过程,“蝌蚪”和“青蛙”的关系,学生弄不清。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手段,靠老师的口头语言和黑板书面语言是很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们可以用电教手段来分解难点。课前制作蝌蚪变化成青蛙的几张复合片。上课时,先出现几只小蝌蚪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然后又游来几只小蝌蚪,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变化(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再出现几只小蝌蚪,让学生观察它们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最后又覆盖上几只青蛙蹲在荷叶上,让学生看看青蛙是什么样子。通过对青蛙的观察、分析、比较,学生找到了二者的联系点:“青蛙”是“蝌蚪”变化来的,明白了蝌蚪和青蛙之间的联系,从而对小蝌蚪变化成青蛙的过程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
  三、巧借资源   呈现真实   
  《初冬》一文中有一段晨雾的描写:“早上,白茫茫的一片大雾,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时,我制作了好几幅投影片,可是都不能很好地体现那种朦朦胧胧的意境?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景物被笼罩在晨雾中的这种朦朦胧胧的美呢?我一遍一遍地读课文,钻研教材。突然,文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我何不也让投影片蒙上一层纱呢?于是,我找来一条白纱巾,放在投影片的上面。立刻,一幕不可思议的景象出现了: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笼罩在如白纱般的晨雾中,又真实又美丽,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音语联姻  加强感悟   
  音乐和语文的相通源远流长。音乐主要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语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交流表达,反映生活在教学中,利用录音媒体,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跟音乐联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反复指导学生朗读,深入学习课文。在教学对“回荡”一词的理解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我看到蓝天上有朵朵白云。    
  生:我看到了羊群。  
  生:我看到了牧羊人在放羊。   
  生:我看到牧养人唱歌。    
  师:(放录音,蒙古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梦》一曲的前奏,乐曲婉转、悠扬)你听,牧羊姑娘的歌声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师:谁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歌声?(音乐声继续)    
  生(多人)答:嘹亮的歌声;动听的歌声;响亮的歌声;美丽的歌声;优美的歌声。   
  师: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听得到呢!书上用了一个词,叫——
  生齐答:回荡。   
  师:我相信,那么美的歌声,一定会深深地留在你的脑海里,经久不绝。  
  我没有照搬词典里的解释,而是巧妙地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通过读书、欣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去感受,去意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词句,感悟语言。    
  总之,在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教材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电教媒体,也能化解学生认识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从而让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绽放光彩,让电化教育成为农村小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 【发布时间】2016/7/6 17:02:00
  • 【点击频次】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