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校企深度合作的职业中专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当前,职业中专毕业生在全国毕业生中所占的份额和数量逐年提升,职业中专教育以及职业中专学生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职业中专培养的学生质量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要培养得到毕业后即可顺利上岗,直接投入企业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共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是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而其中,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控制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重要环节。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中专 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
当前,职业中专毕业生在全国毕业生中所占的份额和数量逐年提升,职业中专教育以及职业中专学生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职业中专培养的学生质量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要培养得到毕业后即可顺利上岗,直接投入企业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共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是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而其中,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控制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重要环节。
本文以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总体要求及思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为了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的控制,确保职业中专学生培养质量。为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须作如下考虑:(1)需要和行业内的典型代表性企业充分合作,通过全面的协商和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企业实践生产技能,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2)在评价工作的总体布局及管理上,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把握上控制和把关,确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标准和目标;(3)既须考虑单一环节的教学实训培养,也需要全面综合考虑整个培养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4)既须考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需要,也需要重点兼顾考虑培养个人素质素养的要求;(5)须同时考虑校内培养阶段的实效性、毕业时检验的培养质量与效果实效性.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及评价模块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总体要求及思路,确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该框架架构上一共分为5个控制模块,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控制模块、人才培养全面性控制模块、教学效果管理控制模块、支撑管理制度及平台模块、毕业培养效果质量控制模块等。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为隶属于各评价模块的下设评价指标。具体指标,经近年来多次与各相关代表性企业座谈研讨,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控制模块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对该模块,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控制指标:(1)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2)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3)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要兼顾考虑到能力要求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要求,而在能力方面,又要全面考虑到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4)培养过程质量要求评价指标。主要应全面包括政治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考核、实践与实习要求、人文素质培养与体育锻炼要求、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和方面;(5)培养结果质量要求评价指标。评价和考虑要点主要包括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双证获得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等。
(二)人才培养全面性控制模块本模块主要分为:(1)学生入学时的个人原始档案归档管理评价指标;(2)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经历评价指标;(3)专业学习质量监控评价指标;(4)相关过程档案管理评价指标;(5)毕业后的回访调研档案的全面性和完备性评价指标。其中,要尤其注意企业介入和参与过程资料记录和档案情况。
四、结论与思考总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中专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实训教学培养是主线,培养过程评价控制是关键。而要做好上述工作,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管理极为必要,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意义;(2)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控制管理,应与行业内企业全面合作,广泛调研和充分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对该过程要予以重点关注和重视;(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并非一经确定即不再改变,而是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和改变的,应与时俱进,时刻做好与行业、社会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和进步适时更新和调整;(4)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控制管理过程中,由于固有理念、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与思路的影响,加上支持资金、改革政策等配套条件不充足,按照企业生产岗位所需制定专业发展目标会遇到一定的困,需要相关教育部门、院校在宣传教育、理念更新、政策条件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才能切实解决有关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珍,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双赢”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3(17)
2李璐,试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3徐浩,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12)
[4] 李晓文,史彬,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个案分析[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2)
4 邓波,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与对策剖析[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3)
5 王震,关于校企合作教育评价问题的论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2)
6 阚鹤林,如何实施校企合作教育[J].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 2000(03)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职业中专 人才培养 质量评价
当前,职业中专毕业生在全国毕业生中所占的份额和数量逐年提升,职业中专教育以及职业中专学生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职业中专培养的学生质量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要培养得到毕业后即可顺利上岗,直接投入企业生产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面参与、课程共构、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是必经之路和有效途径。而其中,校企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的控制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重要环节。
本文以校企全面深度合作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总体要求及思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为了实现对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的控制,确保职业中专学生培养质量。为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须作如下考虑:(1)需要和行业内的典型代表性企业充分合作,通过全面的协商和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企业实践生产技能,符合企业一线生产需要;(2)在评价工作的总体布局及管理上,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与把握上控制和把关,确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标准和目标;(3)既须考虑单一环节的教学实训培养,也需要全面综合考虑整个培养过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4)既须考虑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需要,也需要重点兼顾考虑培养个人素质素养的要求;(5)须同时考虑校内培养阶段的实效性、毕业时检验的培养质量与效果实效性.
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及评价模块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总体要求及思路,确定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该框架架构上一共分为5个控制模块,分别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控制模块、人才培养全面性控制模块、教学效果管理控制模块、支撑管理制度及平台模块、毕业培养效果质量控制模块等。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为隶属于各评价模块的下设评价指标。具体指标,经近年来多次与各相关代表性企业座谈研讨,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控制模块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是确保能否真正培养出企业生产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关键和核心。对该模块,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控制指标:(1)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价指标;(2)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面向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评价指标;(3)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合理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要兼顾考虑到能力要求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要求,而在能力方面,又要全面考虑到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4)培养过程质量要求评价指标。主要应全面包括政治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考核、实践与实习要求、人文素质培养与体育锻炼要求、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和方面;(5)培养结果质量要求评价指标。评价和考虑要点主要包括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双证获得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程度、学生对就业单位满意程度等。
(二)人才培养全面性控制模块本模块主要分为:(1)学生入学时的个人原始档案归档管理评价指标;(2)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经历评价指标;(3)专业学习质量监控评价指标;(4)相关过程档案管理评价指标;(5)毕业后的回访调研档案的全面性和完备性评价指标。其中,要尤其注意企业介入和参与过程资料记录和档案情况。
四、结论与思考总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需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职业中专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实训教学培养是主线,培养过程评价控制是关键。而要做好上述工作,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共同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和控制管理极为必要,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和意义;(2)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控制管理,应与行业内企业全面合作,广泛调研和充分协商,确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总体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对该过程要予以重点关注和重视;(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框架、评价模块、评价指标并非一经确定即不再改变,而是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和改变的,应与时俱进,时刻做好与行业、社会的密切联系,根据社会需求的改变和进步适时更新和调整;(4)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控制管理过程中,由于固有理念、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与思路的影响,加上支持资金、改革政策等配套条件不充足,按照企业生产岗位所需制定专业发展目标会遇到一定的困,需要相关教育部门、院校在宣传教育、理念更新、政策条件扶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才能切实解决有关问题,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进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珍,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双赢”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3(17)
2李璐,试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05)
3徐浩,财经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12)
[4] 李晓文,史彬,高职院校探索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的个案分析[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 2009(02)
4 邓波,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与对策剖析[J]. 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03)
5 王震,关于校企合作教育评价问题的论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2)
6 阚鹤林,如何实施校企合作教育[J]. 职业技能培训教学. 2000(03)
- 【发布时间】2016/5/5 9:49:08
- 【点击频次】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