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

 

【作者】 尹莉萍

【机构】 新疆第六师奇台中心团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几经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始终把这一点放在重要位置上,然而,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密切相关。那么在高中教学中如何实施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知道,阅读教学是高水平教学。它必须开动学生的大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开启他们智能的钥匙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不仅自身备好课,上好课,布置好作业,批改大量的作文,更为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教给学生技巧。
  一 、 运用感情,倡导美读训练。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可以对文字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形象、哲理、意境,有独到的发现、感受、体验,并用声音传达出来。在这个读的过程中,大脑处于高度亢奋状态,感知、思维、想象以及注意情感等心智机能全面调动、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自己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训练美读应强调以下几点:首先要深入理解、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读者要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振共鸣。其次,要口诵心悟。这是我国传统的诵读经验,口诵心悟,不是机械唱读,而是口脑并用,读思结合。再次就是要强调示范。教师表情朗读或录音示范读都能为美读训练提供榜样。另外还应加强朗读技巧训练。要引导学生怎样去处理语速、音调高低、强弱、停顿。小说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生动传神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一个完整侧面,“以一目尽传精神”。阅读小说要仔细揣摩,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体味人物的独特气息,进而挖掘各色人等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如《祝福》,闭目一想,最难忘的不就是祥林嫂吗?她第一次死了丈夫,来鲁家帮工时,“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第二次死了丈夫再到鲁家,“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当她最后被撵出鲁家,沦为乞丐时,脸色“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这是一个怎样让人震撼、同情并深长思之的受压迫妇女形象!这就是在美读中悟出的。
  二、敏锐的语感训练。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现代研究者都认为,语感是人们对所习言语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是阅读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自觉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还有几位‘大师’们手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有敏锐语感的学生读了,脑中会立即浮现捧和挂的姿态形象,借助于语境的暗示,就能理解鲁迅所描绘的国民政府毕恭毕敬的奴相,可怜巴巴的穷相,崇洋媚外的丑相,进而理解“送去主义”的可悲可鄙。再如《祝福》中四叔的语言,第一次说“可恶!然而……”和第二次说“可恶!”以及第三次说:“然而……”几次反复出现的语言,语感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的语言表现四叔内心深处怨恨和无奈的心理;第二次四叔的语言表现出他对卫老婆子的厌恶以及他自私的心理;第三次四叔的语言完全是表现他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那种卫道士的冷漠、自私、虚伪、狠毒的心理。在阅读中仔细体味语言的内涵,自然语感也就表现出来了。
  三、重视语境,整体把握。
  任何一篇文章的语境,都要反复研究找出内在的联系点,才能做出准确的判定。语境即语言环境,语言是文学形象的物质外客,也是鉴赏的对象。抓住关键句,作细节性推理品位,有助于准确把握文意,梳理出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的形象,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好文章总有一些言简意赅的关键句,学生须学会重点品位。这些词句含义深刻,或饱含哲理,或点明中心,或耐人寻味。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的,如《琐忆》中引述的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风景谈》中“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荷塘月色》中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有这些语句都要考虑具体的语境,最终作出解答。
  四、欣赏阅读,再造想象。
  阅读和鉴赏不应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我们读文学作品,为之感动,产生联想和想象,甚至想去补充和丰富它,但这多停留在感性阶段,而且往往受阅历和修养所限。如果再能广泛了解作品,从不同侧面深入研读文本,就可能获得一种更深刻的认识,也就达到阅读欣赏的目的。欣赏是在理解文章大意,比较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形式,到风格进行全面评价和赏析。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深化写作,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对课文只是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也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和认识,挖掘课文内在的意蕴,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课文的真谛,在欣赏过程中,阅读主体总是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来审视品位读物,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这表现在同一读物在不同的读者中产生不同的感受,同一读物就是同一赏析,不同时期也感受不同。如鲁迅的《药》就是这样,它把故事的因素和非故事的因素结合得十分完美。小说仅六千字左右,以极精练的笔墨展开了一个明暗互衬、双线交会的故事。小说既写出民众的愚昧和迷信,也写出反动势力及其爪牙的凶残,同时写出了志士仁人的孤独和牺牲,从而含蓄地点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个好的教师最大的本事是能把一个学生潜在的阅读想象力诱发出来,他的幸福不仅仅启迪了学生,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
  • 【发布时间】2016/5/5 9:48:47
  • 【点击频次】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