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

 

【作者】 张世科

【机构】 山东昌乐乔官镇黄家洼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阶段专门开设的一门德育课程,学习做人是它的核心。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教师只有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只有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经过"体验、认识、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良好的品德才能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体验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兴趣,我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努力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蕴涵新问题、采用新形式、追求挑战性、创造生动形象的视听效果等方面动脑筋、花力气。利用现代媒体恰当地将声、形、色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置身自己喜爱的、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中,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例如:我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时,为让学生了解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异同之处,搜集了有关建筑、饮食、服装、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当美伦美奂的日本传统木屋,寿司,和服;泰国的高脚屋,咖哩饭,寺庙;韩国的泡菜,韩服等图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发出一阵惊叹。这样,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认识各国的特色,印象必然非常深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各国哪些方面不同,哪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活动再现生活,让学生体验真过程。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角色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1.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德育联系生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然后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2.生活是儿童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儿童的情感需要和认知特点出发,使课程能够真正引发儿童的兴趣,并与儿童自身的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都首先需要使儿童形成强烈的对规则或规范的情感认同,在此前提下儿童才能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我们的左邻右舍》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在课前便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布置查找印度、韩国、日本、泰国的资料,做好准备。在上课时,我设置情境:"'亚洲旅游节'将要举行了,请来自四个国家的旅行社的导游来介绍自己的国家,参加这样的盛会一定要做好准备,所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四个小组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纷纷展开练习,为做好小导游做准备,一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在汇报交流中,小导游们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介绍"自己"的国家,有的用生硬的外国普通话介绍所在国的风土人情;有的用表演的方式,如泰国的"导游"就教大家按泰国的方式和用泰语问好……课堂里笑声不断,精彩纷呈。这种活动方式,既让学生喜欢,又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自信心,真是一举三得啊。
  三、与家长携手,品德内化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术科,书面的家庭作业是不多的,但并不等于没有家庭作业。而是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外作业更多以实践探究的形式出现,例如搜集有关资料,参加实践活动,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等等。这些作业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做人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书面作业,这就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后,学生已经明白:日常生活离不开钱,花钱的学问可大了,懂得如何花钱,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课后,教师布置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日小鬼当家"活动。让学生在家里学做一个消费的主人,并把一天的家庭开支记录起来,做成"小鬼当家小账本",还要向爸爸妈妈调查家里的钱从哪里来。在活动的过程中,家长的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让"品德"与"生活"真正携起手来,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 【发布时间】2016/5/5 9:34:30
  • 【点击频次】365